泷州
泷[shuāng]州,是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的 旧称。泷州之名源于今罗定江罗镜镇段有泷喉, 滩高水急,巨石横截中流, 十分险要。 泷州辖平原郡(郡治龙乡县)、龙乡县,永业县,开阳郡(郡治开阳县)、开阳县,梁德郡、梁德县,州治位于今罗镜、太平镇境。
泷州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时期,当时是岭南政治、 经济与文化重地,佛学文化鼎盛。在泷州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佛学道场,特 别是以龙龛道场最为出名。
历史上如唐朝宰相张柬之、桓彦范,著名诗人宋之问、朱敦儒等都曾或贬或调遣此地任职。 宋之问的诗《入泷州江》 ,记录了当时身赴泷州的情景 。
- 中文名称 泷州
- 外文名称 SHUANG ZHOU
- 行政区类别 州
- 所属地区 岭南
- 地理位置 今广东罗定
简介

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开始设立泷州,至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长达六百多年。设立泷水县。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取"罗旁"安定之意)一名自此载入史册。
历史沿革
唐代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后泷州一度改名开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至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北宋开宝六年撤消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一名自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唐玄宗开元十六念(公元728年),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攻占了粤西四十余城。唐王朝派宦官杨思 率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间改称僮族(今壮族)。
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徙落今两广各地。此后历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以瑶族和僮族为主体。其僮族,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僮则旧越人也。"
明朝
宋元明时,罗定地区的瑶、僮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落,持续二百多年。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与此同时,官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居泷江两岸。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围剿瑶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罗定。此后,大批汉人继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瑶、僮两族逐渐改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
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传播神州。历代均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的诗人宋之问、武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翁方纲、何仁镜等,都曾避乱或寓居罗定,留下了许多题咏。初唐杰出诗人宋之问任泷州参军时所写的《过蛮洞》、《入泷江》两首诗,被收入《全唐诗》中,描写当时罗定少数民族聚居,文身凿齿,瘴疠肆虐、生活贫困的情况。
陈氏豪族的陈集原在唐武周年间撰写的《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骈文之精华,文笔优美,骈词工丽,后被收入《全唐文》和《广东文征》。明万历年以来,出任罗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韬武略,如陈磷、郑人逵、张国经、洪颐煊、宋起凤等,他们启贤兴学,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时,罗定成为广东的文化县市之一。
罗定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入泷州江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 体裁:五排
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纵横。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
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躩时能啸,鸢飞莫敢鸣。
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泣向文身国,悲看凿齿氓。
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余本岩栖客,悠哉慕玉京。
厚恩尝愿答,薄宦不祈成。违隐乖求志,披荒为近名。
镜愁玄发改,心负紫芝荣。运启中兴历,时逢外域清。
只应保忠信,延促付神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