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

泥螺(英文名say'spaper-bubble,拉丁名Bullacta exarata(Philippi)),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泥螺属仅有泥螺一种),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我国主要在宁波和辽宁的东港产泥螺。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因其贝壳为黄色和黄褐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潮汕地区的"钱螺鲑"是用泥螺腌制的。"钱螺鲑"是一种潮汕生腌海鲜。潮语中的"鲑"是指用盐、鱼露、酱油等腌制的小海鲜。钱螺是潮汕近海滩涂里的一种小小贝类,椭圆螺状,长一厘米左右,壳薄而脆。
- 中文名 泥螺
- 学名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1849)
- 别称 泥蛳,泥糍,麦螺蛤,泥蚂(青岛方言)
- 二名法 Bullacta exarata
- 界 动物界
形态特征
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外壳呈卵圆形, 壳薄脆,其壳不能包住全部身体,腹足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并且反折过来遮盖了壳的一部份。体长方形,拖鞋状头盘大,无触角。壳无螺塔。
泥螺壳薄而脆,成贝体长40mm左右,宽约12~15mm,在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活在中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种群分布
泥螺在中国沿海都有出产,是典型的潮间带底栖匍匐动物,多栖息在中底潮带,泥沙或沙泥的滩涂上,在风浪小、潮流缓慢的海湾中尤其密集,以东海和黄海产量最多。
生活习性
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拟态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长。泥螺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常可见到雌雄螺在滩涂上交尾,产下一圆形胶质膜包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胶质柄固着在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壮观。受精卵在水温25-28℃时,4 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变态成幼螺营底栖生活。

养殖
泥螺经一年饲养,即可达到性成熟,每年5~6月为繁殖盛期,通常在 傍晚或上半夜产卵排精。一般放养5~6个月,规格可达100~150粒/Kg左右,即可捕捉上市,以谷雨至小满节气时螺肉最为丰满。螺肉爽口、营养丰富,可煲粥、炒螺肉食用,可盐腌酒渍加工成泥螺罐头,销往港澳台及东南亚,螺肉切片加工速冻亦畅销欧美市场。据悉,在上海泥螺年销量突破1000吨,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广东、深圳等大中城市货紧价贵,由于其野生资源有限,人工养殖未很好开展起来。因此,专家认为积极发展养殖大有可为。

营养
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但也粒大脂丰,极其鲜美。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泥螺营养丰富,又具一定医药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民间还有以酒渍食,防治咽喉炎、肺结核的做法。

食疗价值
阿地螺科动物泥螺的肉。泥螺又称土铁、麦螺、梅螺、土螺。分布于中国沿海,以东海较多。获得后,取肉洗净,盐、酒浸备用。
性能
味甘、咸,性微寒。能补肝肾,益精髓,生津润燥。
用途
用于肝肾阴虚,虚烦发热,目昏眼干;阴虚肺燥,咽喉干燥,舌干少津。
附方
渍吐铁:泥螺肉盐渍后,以水洗净,用米酒浸半日,待盐味出后, 另用烧酒、白糖浸渍即成。每次用10g左右嚼食。本品用盐、酒、糖浸渍后即可防腐,又能增强吐铁生津润燥等作用,其味亦鲜美。据清代赵学敏自治"喉咽干燥,舌枯欲裂"的体会:"服花粉生津药多不验",而食此奏效颇速,"可知生津液、养脾阴之力大也。"(《本草纲目拾遗》)此外,亦可用于肝肾阴虚证。

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软体动物之一。虽然个体小,名声却很大。自古中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把它作为海味珍品,而且加工、食法讲究。经腌渍加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食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泥螺已跻身宾馆宴席,成为"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走俏海内外市场。
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量和销量直线上升。就以上海为例,年销量已突破100 吨,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然而,天然海区泥螺的繁殖情况不容乐观。由于沿海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掠夺性的捕捞,泥螺资源日趋减少。江苏沿海滩涂历来盛产泥螺,尤以盐城的泥螺为"正宗"加工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来自沿海数省的拾螺大军,见螺眼红,许多人用自制的小眼拖网捕捞,一网下去,把泥螺"祖孙三代"一网打尽。甚至有人使用"化学武器",把碳胺化肥撒在滩涂上,顷刻间,泥螺全部钻出浅滩,而遭"灭顶之灾"。如此灭绝性的狂捕滥捞,使这一资源有"断子绝孙"之虞。然而,营销泥螺有方的浙江一些地区的农民大军,仍然有增无减,继苏北沿海之后,继续北上,进军鲁、辽、朝鲜。涉足泥螺营销确实是富了一方人,浙江梅山农民就涌现了一批年收入数十万元乃至百万元户。
天然海区泥螺资源数量有限,水产科技工作者认为,要保证市场长期稳定供应。发展人工养殖泥螺是必由之路。所以,继文蛤、蛏子,泥蚶等贝类人工养殖之后,泥螺成了又一新兴海水养殖业。浙江宁海县早在1989年就超前开发利用高潮位弃荒的滩涂试验人工养殖泥螺,养殖基地。台州和玉环的水产科技人员把当年生秋螺作为亲螺放入土池中育苗,然后将幼螺放养在滩涂上也获得成功。乐清市北乡一养殖户,30亩滩涂上收获泥螺产值近10万元,人工养殖经济效益可观。
在京、沪等大城市的集贸市场上,常有个体摊贩兜售泥螺产品,用比名牌产品低得多的价钱来吸引顾客,往往食后引起中毒。泥螺机体组织中,含有能使某些人发生变态反应的有害物质,吃了没有腌透或吃了过量的泥螺(炒、煮),再被日光照射过,3 天后就会发生"泥螺日光皮炎",人称"大头风症"。所以,卫生部门对泥螺的加工有严格的规定,并对合格的生产单位颁发准产证。
泥螺正规产品要求三曝腌制,这样既卫生又易贮存,即使36℃也不会变质,食之安心。但三曝制的泥螺,一来费工费料,成本较高,二来肉质略老,色泽较深,口味偏咸,不如二曝的汤清肉嫩适口,但二曝及一曝腌制的泥螺,按食品卫生法规定是不可以上市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合规定的产品,往往细菌也超标。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胃口,市场上泥螺产品花色品种很多,不仅有适合宁波人偏咸口味的泥螺,还有口味清淡略带甜昧的"苏式"和带辣昧的"川味"泥螺等。所以,泥螺产品越来越受到四方食客的普遍称赞。
加工方法
醉螺
醉泥螺,又叫醉螺,味道香甜而且脆嫩,又咸又鲜,味道很是独特。加工的主要方法是:
1、选料:选体大壳薄、腹足肥厚、体内无沙、足红口黄、满腹藏肉、无破壳的泥螺为加工原料。以仲夏前后,泥螺格外脆嫩肥满时,为采捕、加工的黄金季节。
2、盐浸:将选好的泥螺放入桶中,加20%--23%的盐水(波美度为24),迅速搅拌均匀,直至产生泡沫为止。然后,静置3小时--4小时。
3、冲洗:将盐水浸泡过的泥螺捞起,摊放在筛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稍干燥。
4、腌制:洗净的泥螺再放入桶中,加入20%--22%的盐水,搅拌均匀。第二天,盖上竹帘,压上石头,不使泥螺从盐水中浮起。腌制时间约半个月左右。
5、分级:将腌制好的泥螺从桶中捞起,按规格分级,分别装入不同的坛、罐中。每个坛、罐不能装得太满,以便加卤。
6、制卤:将腌制泥螺的盐水倒入锅中,加适量茴香、桂皮、姜片等,煮沸10分钟,经冷却、过滤,即为卤汁。
7、加料:向泥螺坛、罐中加入卤汁至淹没泥螺,并加入泥螺重量5%的黄酒。
8、密封:将加料后的泥螺坛、罐密封好,存放10天,即成品,就可以贮存或者出售了。
爆炒
主料:泥螺一斤
配料:葱、姜、蒜、辣椒末,酱油、糖、酒各少许
做法:
1、活泥螺先用盐水静养一天,可滴入少许食用油,以促进排泥。(此步骤可跳过)
2、将吐好泥的泥螺用水洗净,洒入盐,拌匀,将泥螺肉中多余水份杀出后捞出控净。
3、锅中放底油,入葱、姜蒜末炒出香味,放入泥螺,再加入辣椒末、适量酱油、糖、酒,大火炒一分钟,八分熟即可盛出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