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皮炎
- 挂什么科 皮肤科
- 哪些症状 风团、瘙痒、皮炎、粟粒样丘疹、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心悸、皮肤潮红肿胀
- 好发人群 所有人群
- 需做检查 过敏试验、组织检查、血象
- 引发疾病 继发感染、全身症状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漆主要成分是漆酚(urashiol),纯漆酚0.001mg即可使患者发生皮炎。
(二)发病机制
漆性皮炎属Ⅳ型迟发性变态反应。此外,漆既具有高度致敏性,同时也具有一定刺激性。中医认为禀赋不耐,皮毛腠理不密,外受辛热之毒,致使毒热蕴于肌肤而发病。
症状
接触后一般数小时至1天,长者可达2周,呈急性发病。发病部位多在露出部位,以颜面、颈部、腕关节周围、手背、指背为多,以后迅速蔓延,可扩展至外阴部(阴茎、阴囊)、胸、腹、腰、四肢(多见于小腿)等部位,背部及手掌发病者少。局部表现可分为皮炎型和荨麻疹型。
皮炎型:轻重不等,一般局部先有灼痒,随搔抓出现多数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伴不同程度红肿,然后丘疹可迅速变为小疱或大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倾向融合,水疱破后呈鲜红色糜烂面,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干燥后结为黄色浆痂。重者患部红肿明显,尤其是发于颜面及外阴部显著,常致眼裂变小。可伴有头痛、发热、食欲不振、便秘、心悸等全身症状。轻者多在手腕周围、指缝、手背或前臂等部发生潮红肿胀,有多数密集小丘疹或少数水疱。
荨麻疹型:一般局部无急性炎症表现,仅感瘙痒,由于搔抓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消退稍迟缓,有明显的皮肤划痕症。
本病发病急剧,经过短促。停止接触后若经适当处理,可于数天至1~2周内治愈。但如不能完全脱离接触或因衣领、衣袖、衬裤摩擦刺激,则经过可迁延甚或演变为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皮肤浸润肥厚,经久不愈。在经过中亦可继发感染,呈脓疱脓痂性损害,局部炎症明显,甚至附属淋巴结肿大。
首先发病前有接触漆树或漆木、漆液、漆器等历史,既往有对漆过敏史。急性发病,发病部位及急性炎症性损害,一般不难诊断。
检查
1.皮损发生较快。2.皮损多出现在油漆接触部位,一般以手掌,手臂部的皮肤为常见。
3.按临床表现分型:
①皮炎型:以水肿性红斑、丘疹为主,边界不清,有蚁行感或刺痛,停止化妆后,炎症可渐消退,如此反复,此型最为多见。
②痰痒型:多在上妆后不久发生,有蚁行感或痛痒难忍,卸妆后不久即可消逝,无明显皮损。
③粉刺型:皮损与平常痊疮相似,以毛囊性丘疹为主,可伴有黑头粉刺或毛囊炎。
④色素冷静型:大多见于皮炎反复发作,亦有个别无皮炎史者,皮损为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或灰褐色色素斑片。
4.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痰痒或灼热感。
鉴别
根据患者有接触史,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和典型的皮疹表现以及斑贴试验阳性,即可作出诊断。1.急性湿疹。
2.丹毒 皮损颜色鲜红,境界边缘清楚,无接触史,局部触痛明显,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末梢血检查见白细胞常增高。
3肛门急性湿疹:任何部位急性湿疹一般均循潮红-丘疹(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结痂(鳞屑)-色素新生这一过程,同时伴发瘙痒。临床突出表现为浆液渗出明显,严重者呈点滴状渗出,剧烈的瘙痒使患者难以耐受,由于搔抓而出现抓痕、血痂、合并细菌感染而出现脓疱、脓性渗出、脓性结痂,呈现湿疹特有外观,即多种形态皮疹同时存在。
并发症
由于本病是接触化学原料油漆所致,主要为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症状。除瘙痒疼痛外,少数患者可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搔抓或处理不当、感染或刺激物未能及时除去,致使病程迁延变为慢性皮炎。也可因皮肤合并细菌感染后而造成全身的脓毒血症。
预防
1.加强对漆性皮炎防治的宣传教育,消除对漆性皮炎的恐惧思想。
2.避免直接接触漆液、漆树、漆木和新漆而未干的漆器。
3.保持作业环境整洁,车间应通风良好,避免漆液污染。
4.工作时应穿戴防护衣服、手套,并勤换洗,酌情涂防护药膏(参见职业性皮肤病防护性药膏),工作完毕后可用肥皂水(勿用碱性过重的肥皂)或甘草桑叶水洗手(甘草、冬桑叶各30g,加水3000ml,水煎)。如皮肤沾染漆液,可用95%酒精或0.5%~10%碳酸钾液或用苛性钾10ml、酒精300ml、甘油100ml、水60ml配成溶液清拭,然后用肥皂、清水洗净,可防止或减轻皮炎发生。此外,应用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漆器表面或在大漆中直接加入 0.6%高锰酸钾,可降低漆的过敏性。
治疗
(一)治疗
首先应停止接触,及时脱离致病的环境。治疗原则为抗过敏、消炎、对症处理等。可参照接触性皮炎处理。
(二)预后
本病发病急剧,经过短促。停止接触后若经适当处理,可于数天至1~2周内治愈。但如不能完全脱离接触或因衣领、衣袖、衬裤摩擦刺激,则经过可迁延甚或演变为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皮肤浸润肥厚,经久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