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窑洞
河南特色的窑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靠崖窑和地坑院很多。在郑州附近,尤其是荥阳西边的高山镇和巩义有相当多。从建筑史研究的角度上,康百万庄园要远远比陕西的窑洞更具价值。
河南的窑洞是依山横向而打,有别于陕西的先挖坑在坑内横向打洞,一般河南的窑洞打好后会,用当地河道特有的红石头堆砌一圈加固一圈。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最有特色的当属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南街的窑洞,CCTV栏目组曾到此取景拍摄。
- 中文名称 河南窑洞
- 所属地区 河南省
- 特点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起源
窑洞是黄土高原、黄河中游特有的文化现象。黄土世界各大洲都有,其它大陆也有,但没有别的地方像中国这样一连块6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而且从地质地貌意义上以黄土命名,是堆集起的唯一的大高原。
中国的黄土高原东到太行山东麓,西到日月山乌鞘岭,南到秦岭伏牛山北麓,北到长城。长城是黄土地的北部边沿。黄土高原横跨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犹如一张弓,而弓背恰在荥阳广武山的尽头处。大自然在荥阳的南部就形成了抬升地段,一抬升,就进入了伏牛山辖区,山阻挡了黄沙黄水的侵入,那里有的是窖洞,却不是黄土窖洞。窑洞属于穴居,自从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河南不如南方那样木结构还雕刻的那么细,普通的平原民居多是抬梁式木构,硬山的多些。
特色
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红色的鹅卵石是石洞沟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它具有坚固耐用的自然特性,所以从古到今,村民建院盖房、挖掘窑洞,都离不开石头,村民普遍使用的最经济的建筑材料就是红石头。据说,房屋或窑洞墙面上垒砌的石头越参差不齐,其年代就越久远。如已被拆除的老学校,全用石头砌墙,足有一米多厚,冬天不用生火取暖,夏天不用风扇空调。
杜甫故里: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的笔架山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窑洞里,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康百万庄园:"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康百万庄园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全庄园由十九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住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
石窟寺:石窟寺位于河南巩县城西北一公里。背邙山,临洛水。因在砂岩石之断崖凿有多数石窟,故名石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今名。
河洛汇流景区:河洛汇流景区位于南河渡镇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距巩义市区约10公里.洛河流入黄河处,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清浊分明,异流数里,黄水中一缕清水隐约可见。
永昭陵:北宋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