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沧州落子

2022-06-28 22:07:47 百科资料

沧州落子,流行于河北省沧州市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沧州落子是河北省中部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于沧州市地区,尤其以沧县、南皮县作为代表。冬季农闲时排练,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以表示人们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2008年6月7日,河北省南皮县申报的沧州落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Ⅲ-46。

  • 中文名称 沧州落子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 河北省南皮县

历史渊源

  据河北省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21年)。 其渊源艺人中众说纷纭,然多无据可考。惟老艺人梅盛林(南皮县杨八庄子村人,1889-1981)、周树棠(南皮县倪官屯村人,1926-1980)的回忆及《沧县志·礼俗娱乐篇》的记载,颇近实际。梅盛林说:"我十二岁(1901年)学落子,当时听爷爷讲,村里有个扛活的杨黑爷,会武术,善高跷,落子中霸王鞭的动作就是他从武术中的单刀式摘出来的。"周树棠说:"听老辈人讲,跑落子卖艺时,男的拿"打狗棍",女的拿"牛胯骨"。后来,由于牛胯骨难以寻找,就用两块硬木板代替,拿竹板和霸王鞭是后来的事了。"据《沧县志》载:"美女手竹板,公子持乐子(霸王鞭,以竹竿长二尺,每节凿扁孔,孔缀铜钱三四枚,振之作响名日乐子)。"以上三说,梅说可考落子男角动作的出处;周说说明了落子的原始形态及道具的演变情况;《沧县志》则载明男角所用道具的名称及落子之所以得名。但其产生年代只能从梅盛林上溯到他的祖父和那位杨黑爷那里。新中国成立后,落子艺人曾被聘请到专业艺术院校任教。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落子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的称文落子;把武术与戏曲里的筋斗穿插在舞中,谓武落子。文落子女角扭动的舞姿就像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轻柔优美, 婀娜多姿,故又有"小风流"之称。武落子表演时,只用鞭和板。文落子表演时鞭、板、扇都用。单独进行扇舞表演时,是以男女对扇的形式,叫"撇扇"。

  传统落子的表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同一音乐、节奏、画面之中,男女间以不同的动作相配合,传情达意。在表演传统落子的进程中,表演者所演唱的曲目的内容不断更换,但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道具却固定不变,从而造成舞蹈与歌曲内容无关的情况。

传统节目

  落子的传统节目,内容大多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其中《荣莉花》《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更加优美动人,成为舞坛上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20世纪初以来,落子在不断发展中因地制宜,因时改进,适当吸收一些戏曲中的动作与技巧,对自身加以改变,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对于研究当地社会历史变迁、戏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人物

  张洪通,男,汉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沧州落子,序号:03-0933,申报地区:河北省南皮县。

  已故的民间舞蹈家周树棠在继承和发展沧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周树棠从小在"落子坊"学艺,经过四十多年的磨练,自成了落子舞的一个艺术流派。他的舞蹈动律特点是,突出地刻画了女性"三道弯"的舞姿造型:头是歪的,腰是拧的,腿是曲的,线条儿美,韵味儿浓,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庄。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中国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优长。周树棠认为,民间舞不发展,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为了发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从各民族民间舞中,曾记下许多舞蹈语汇和舞姿动律,经过一番剖析和钻研,把许多舞蹈语言溶化到落子舞当中,进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动作组合。这些瑰丽多采、千姿百态的动作,增强了落子舞的表现力,发展了落子舞的传统艺术。

  保护措施

  2017年11月1日至3日,沧县文化馆举行了一期特殊的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是"沧州落子"。而培训的对象则是乡村教师、乡村文艺骨干,他们将作为"火种",将"落子"艺术在乡间大地传承下去。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皮县文化馆获得"沧州落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主要流派

  沧州落子有两大流派。一派以南皮县杨八庄子的梅盛林老先生为代表,称为杨派落子。据传,约在260年前的1730年左右就有了杨派落子。那时只有四鞭表演。后来改为四鞭、四板。1903 年,传到第四代梅盛林等人时,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为五鞭、三板、二扇。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每代艺人都对杨派落子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发展,使其日臻完美。另一派以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的于老先生为代表,称为帽派落子。约在1738年,帽派落子就已经活跃在该村及其周围的村庄。那时只有武场伴奏,其后到1808年传到王关祥等人时,加进了文场伴奏。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回、汉两族杂居的地方。因此,可以认为它是由回、汉两族兄弟共同努力、逐淅发展完善而形成其独特风格的。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0年6月12日,沧州博物馆与沧州市群艺馆联合举办"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非遗项目"展览,活动包括宣讲大运河以及大运河的民俗和非遗文化,集中展示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沧州落子、木板大鼓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