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池上絮

2022-07-05 01:02:58 百科资料

《池上絮》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落日的余晖照着池水,柳絮漫天飞舞,组成了一个非常佳丽的艺术境界。后两句写柳絮飞过池面时,因为沾湿了,就再也不能飞回。这首诗描写细腻,意趣横生。

  • 作品名称 池上絮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作者 韩愈

作品原文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絮:柳絮,柳树的花。

  ⑵晖:日光。

  ⑶杨花:即柳絮。

  ⑷纤质:谓纤小的身躯。

  ⑸凌:渡过,逾越。

  ⑹清镜:指池水。

  ⑺湿却:湿了。

  ⑻无穷:指柳絮落于水面极多。

白话译文

  落日的余辉映照着平静的池水,杨柳的花絮在晴空中自在地飘飞。

  纤柔的身躯还想越过如镜的水面,却被沾湿了无数不能飞回。

创作背景

  视内容情调,这首诗似作于元和六年(811年),任河南令,在洛阳时。韩愈见眼前景物不饰自切,于是创作此诗以喻社会世俗不琢自深。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咏池上柳絮。首句"池上无风有落晖",一个春天的傍晚,红日已经西斜,池塘的水面上微风不生,平静安详。次句"杨花晴后自飞飞",漫天的柳絮在斑斓的落晖中,飘飘荡荡,自在地飞扬,美丽多姿。末二句"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为了飞越池面,或许是想在那清澈如镜的池水中顾盼一下自己婀娜的倩影神姿,那纤细的绒毛被水一点点地润湿了,渐渐地完全湿透了,再也飞不起来了。诗人将雪白的柳絮与碧绿平静的池水、斑斓的落晖放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极美的画面;后面描绘柳絮临池顾盼的情景,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诗人通过对夕阳湖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这个细节的描绘,也体现出作者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

  这首诗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比拟。意在杨花不过为了飞到水面上照下自己,便落入水中,无复飞扬了。当然有昌黎自况。"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穹不得归。"一句抓住在池边欣赏柳絮的情景。杨花飞飞,装点暮春,时节必然,要临水自照也是有原因的。人莫不如此,一身于天地间,自然有命,却偏要通过荣誉、权力、财富自见。郭象注《庄子》曰,圣人不对物。"不对物"则无我,无我则无须自见。

  这首诗,仿佛漫不经心,随手撷来,出口而成,实际上,它是诗人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深厚的语言功力的凝聚。摄取飞絮沾水美的倩影、美的姿容入诗,造出闲静淡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冲和淡泊、空灵闲寂的大自然的崇尚和对美好春光无限热爱的情致。

名家点评

  清·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池上絮》,写目前景物自切。"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