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珧柱

瑶柱就是俗称的干贝,是江瑶(贝壳类动物)的柱头肉(就是它的闭壳肌)。为一种海鲜食品原料,因一般都是晒干的,所以也称干瑶柱、干贝。
- 门 软体动物门
- 中药名称 江珧柱
- 种 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 界 动物界
- 别名 马甲柱、角带子、江瑶柱
出处
1.《本草从新》(清·吴仪洛撰)

2.《本草求原》
3.《闽中海错疏》:"江珧壳色如淡菜,上锐下平,大者长尺许,肉白而韧,柱圆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县者佳。"
来源
药材基源
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
采收和储藏
冬季至春季采捕,捕得后,除去肉,取后闭壳肌,鲜用或加工为干制品,俗称"干贝"。
原形态
1.栉江珧,贝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质稍薄而脆,高75-176mm,长170-335mm,壳顶细 尖,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后端宽大。背缘直或略凹,腹缘前部较直,近壳顶处有一稍

凹陷的足丝孔。往后渐突,后缘略弯或呈截形。壳无中央裂缝,表面
有10余条放射肋,肋上具有略斜向后的三角形小棘。但有些个体(如
较老者)放射肋不明显,棘无或不明显。生长线显着,细密,至腹缘
呈褐襞状。壳类色泽,幼体呈淡黄褐色,或体内黑褐色。壳顶常被磨损而显露出贝壳内面前半部相同的珍珠样光泽。韧带淡褐色,与壳背缘几等长。近壳顶内面的前闭壳肌痕小,呈椭圆形;贝壳中部的后闭面痕大,呈马蹄形。外套痕略显,与壳缘相距甚远,在肛门背侧有一粗在外套腺,末端呈球形。足小,呈棒状。足线褐色细软,极发达。
2.栉江珧(《宛委录》),又名:珧(《尔雅》),玉珧(《尔雅》郭璞注)。贝壳2片,大型,长可达30厘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顶尖细,位于壳之最前端,壳后端宽大。背缘直或略弯;腹缘前半部较直,至后半部逐渐突出。后缘直,或略呈弓形。近腹缘的壳表光滑,其他部分均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小棘。幼小个体,壳质薄,透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厚。壳表颜色亦随年龄而不同,幼小个体多呈白色或淡黄色;较大者呈淡褐或褐色;老者则呈黑褐色;顶部常被磨损而露出珍珠光泽。生长纹在壳背处细而不明显,至腹面较粗,多呈褶襞状。壳内面色与壳表略同。韧带淡褐色,长与背缘相等。前闭壳肌痕小,长椭圆形,位于壳顶内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贝壳中部外套痕略显,肉质部较壳小。足小,呈棒状。足丝淡褐色,极细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生活于低潮线附的至水深30-40m的泥沙质海底。以贝壳的前端插入泥沙内,仅后端1/3露出沙面。生殖期5-9月间,雌雄异体,性成熟时的生殖腺,雌性为橙红色;雄性为乳白色,体外受精。
资源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
1.旗江珧,含蛋白质,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s),硫氢化物(sulfhydryls),二硫化物(disulfides)。
2.细长裂江珧内脏含江瑶青毒素(pinnatoxin)。
性味
味甘;咸;性平
①《本草从新》:"甘咸,微温。"
②《本草求原》:"甘,平,无毒。"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调中消食。主消渴;小便频数;宿食停滞
①《本草从新》:"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
②《本草求原》:"滋真阴,止小便。"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肾。与淡菜同。"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可入粥食。

摘录
1.《辞典》
2.《中华本草》
食疗价值
江珧柱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江珧柱又称马甲柱、角带子、玉珧。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获得后,剖取肉柱,鲜食;或加工干燥制成"干贝"用。
味甘、咸,性微温。有类似淡菜的作用。主要能滋阴补肾。用于肝肾阴虚,肾气不足,尿频,遗尿,消渴多饮等。可与淡菜同用。煮食或烧菜。《闽中海错疏》说:"沙蛤之类在舌(西施舌),江珧之美在柱"。均为海味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