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汉中米面皮

2022-07-02 03:16:21 百科资料

汉中米面皮,当地一般简称汉中面皮,是陕西汉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风味小吃。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皮儿,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 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当地多热食,称热面皮),亦可置于通风处降温后凉拌(当地称冷面皮或凉面皮)。配菜主要有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口感软糯,香辣可口。不需即时食用时还可以晾干油炸后食用,还有炒、烩等吃法。

汉中面皮,列入"中国十大经典地方早餐"之一,并入选了"汉中市十大入围文化符号"。2010年,"汉中面皮"列入汉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汉中面皮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文名称 汉中米面皮
  • 外文名称 Hanzhong Mianpi (Hanzhong rice noodle,Hanzhong rice sheet jelly)
  • 分类 特色小吃
  • 口味 软糯香辣
  • 主要食材 稻米

制作方法

  汉中盆地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

汉中米面皮

  汉中面皮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提前将大米淘净,浸泡后磨成浆,然后以特制的面皮锅锅刷上油,舀适量米浆倒入,置滚水中,稍蒸便熟。提出面皮锅锅,凉水中隔水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便成了。家庭多用此法。凉水中隔水略浸是为了面皮同锅分离,如无粘连,也可不用。

  用蒸笼蒸时一次可制作出多张面皮,舀适量米浆分别倒入每层屉布,摊平,叠放好蒸笼,旺火一般2-3分钟即熟。面皮店多用此法。

  将面皮抹上少许熟油防粘连,叠折后用刀切成条状。热面皮现蒸现切现调现吃,一般切得较宽。凉食时切得较细。

主要材料

原料

  必须选择汉中产优质稻米;使用的醋都是熬过的熟醋,里面根据各家秘方添有作料;辣子油清透见底,洒在水上不会有沉淀;蒸面皮时抹的油也必须是熟油、好油。

  汉中面皮是用大米磨浆,磨成的浆有很高的黏稠度,此时最重要的是烫浆和搅拌,适度的水温,适当的高度浇灌,适当的搅拌力度和搅拌时间。

配料

  汉中米面皮的配菜主要是黄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胡萝卜丝、黄瓜丝等。

  调料: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等。

  调料水的制作

  大蒜水,辣椒油,糖少许,醋,香麻油(可根据个人口味),黄瓜(绿豆芽烫过水也可以)

  大蒜水:拨一两瓣大蒜,加少许水,用搅拌器打碎,然后加入少许盐和味精,搅拌使其溶化

  辣椒油的制作

  先把500克油烧热,同时在一个大碗里放1杯辣椒面,1~2大匙胡椒粉,一小撮白糖(千万别多),1大匙白芝麻,不要搅,就这么放着。等油冒烟之后关火,稍微晾晾,大概有个七八成热的时候就可以倒入辣椒了。先倒一半,用勺子搅匀,放2~3大匙花椒粉(或者是花椒粒),再用勺子搅匀,然后另取一个小勺舀一点点凉水(也是千万不能多)倒入辣椒碗,搅匀,这个时候碗里象水开锅一样,但因为水很少,所以不会溅出来。搅匀后,再把剩下的油倒入,放凉即可。

制作设备

  1. 面皮蒸笼,或者面皮锅锅(又称面皮锣锣)

汉中米面皮的制作过程

  材质:铝合金、镀锌铁皮、不锈钢、竹木。

  2. 石磨(手磨子),大米打浆机,均有市售成品

  产量:大米打浆机每小时可以加工生产约50斤浸泡后的大米,手磨子多农村家庭(山区)用。

特色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汉中盆地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汉中米面皮就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培育出一方独具味道的饮食,秦岭、巴山拱围的汉中便培育出遍布城乡的酸辣味浓郁的面皮。北方少米,有面皮都是用麦面制作的,南地多米,但无制作面皮的手艺。汉中处于秦岭以南,属于南方,但稻麦兼有,麦、米面皮都会作,尤以米面皮著称。

汉中米面皮

  从生产的地域分析,汉中稻米因地处我国籼稻生产的最北缘,生长期长,物质积累丰富,加之产地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米色透亮、口味好是必然的。

  如此优质的大米,加上汉中上千年面皮的制作工艺以及汉中百姓千百年制作经验而配制出的调料水秘方,汉中面皮可以独步天下也是当然的了。.

传说

  汉中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据《汉中日报》载,相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曹操部下用船押运粮食途径褒河,阴雨连绵,河水暴涨,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过后,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无法运走,曹操部下将押运看管运粮船只的士兵打的死去活来 ,当时给军营做饭的衡志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流泪,一则不愿让士兵挨打,二则不能让贵重的大米白白浪费,经过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浓米浆,加上适量的白糖,在竹笼里蒸成米糕馍,切成方块给士兵吃,一举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将浓米浆加入适量的水放在竹笼里蒸成薄皮,切成条状,调入盐、醋等调料,使士兵吃后大喜 ,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觉得曹操部下不问青红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便告别军营回到故乡城固县上元观。几年过后,家乡连遭洪水,衡志四无法生计,便想起了他在军营作面皮的事,便借债设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观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也用红薯粉、土豆粉、面粉单独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获得成功 ,以后面皮遂开始在汉中流传。

  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