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汆子

2022-07-07 10:44:11 百科资料

氽子(cuān zi) 这是北方人家里常用的一种烧水工具,传统有钱人家是用红铜皮敲制,一般人家用白铁皮制成,圆柱形,中空,有底,有的人家用盖子,有的不用,上端有把。每把氽子的容量约四磅,大小各家不同。氽子的造型与汾阳民居中的灶台有直接关系,它的形式是由灶台的结构决定的。

  • 中文名称 氽子
  • 外文名称 cuānzi
  • 简介 一种烧水工具
  • 材料 白铁皮

烧水工具

  其用途大约有二:一是烧水,二是压火。最大的特殊性在于,汾阳人一般不用锅熬水,熬锅水有味,沏茶不宜,均以氽子作为平时烧水用具。氽子烧水泡茶好喝,所以它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例如说:氽一氽子水吧,泼上棵儿茶喝。(烧一氽子水吧,泡点茶喝。)这里"氽"也可以用作动词,意为把水倒入氽子里烧开。汾人还常把妇女在家做家务称为"氽茶打饭"。

  奇怪的是,这种用具在周围县市却没有,笔者考察了周围的文水,交城,孝义都没有使用过这种烧水用具,但据考察在山西的其他地方有使用此物,比如吕梁的临县,还有的地方叫法不同,在洪桐叫做"氽壶"。在各种字典辞书中也可以查到"氽子"这个词。我们看到《新华词典》里赠燥影这样解释:氽:①一种做汤菜的方法,先把原料配好,在旺火上待水烧开,放入原料,水再开,加进调料即成。②氽子,烧水的一种器具。③用氽子烧水。例:氽了一氽子水。《汉语大字典》是这样解释:氽:①一种烹调方法。②方言.烧水用的薄铁筒,通称氽子。如:用氽子放到旺火中很快把水烧开。

  既然各种字典辞书中有关于"氽子"的解释,那么说明这种烧水用具并非只有汾阳人使用,可是,为什么在汾阳周围县市没有呢?若纹遥讲要考察氽子的来历,可能就超越了本文要阐述的范畴,我们从字典中简单的找两个例子大概就可以推出其来源。我们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找到这样的例子:氽子:烧水用的薄铁筒,形状细长,可插入炉子的火口里,使水开得快。老舍《龙须沟》:"(二春)将壶中水轿询项达倒入氽子里。"《汉语大词典》中还有一例:氽子:浩然《艳阳天》第七章:"屋里的爸爸在被窝里发话了:'锅里的水不是等着熬粥吗?等等氽子里的水热了再使不行吗?'"

  由上两例可见,我们从反映北京人民生活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氽子的影子,也就是说这种东西也是老北京人常使用的,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汾阳人与北京城的渊源历史悠长,"氽子"很可能正是当年随着在润整店外经商的汾阳先祖不远千里来到汾阳的,也可能是明朝的显贵带进汾阳。现在的人们早已不知小小氽子曾带给汾人在饮茶方面贵族一般的享受,这种享受是由富裕商家或达官显贵渐而传至寻常百姓人家,最终使得氽子在汾阳生根落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进而饮茶也成为从上至下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笔者至今仍颂键请可回忆起儿时家里的老人们守着暖暖的炕火,捏一撮砖茶、末儿茶,或者圪枝儿茶放在堡榜臭院小小茶壶里,等着氽子里咕嘟咕嘟的水开了以后,马上沏一壶香气四溢的热茶。可以想象一个人劳作一天以后,捧一把茶壶,一杯一杯地抿茶,那种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是无法替代的。

  作为传统,在汾阳,即使在建筑工地、在耕作田间,茶杯几乎是人人必备民趋的。更不必说家里来了客人,那是要用氽子滚水,拿上等好茶叶,细瓷小盅双手敬致的。这一点,汾阳茶商可能最为清楚。当然,现在汾阳城里人已经很少使用氽子烧水,但在农村这种烧水用具依然可见。每每谈起氽子,城里人也马上会陷入对它的怀恋,因为那里有解不开的饮茶情结,更有传统饮茶文化在汾阳人中间根深蒂固的影响。

汉语词组

  《汉语大字典》是这样解释:氽:①一种烹调方法。②方言.烧水用的薄铁筒,通称氽子。如:用氽子放到旺火中很快把水烧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