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水稻稻曲病

2022-07-11 06:14:36 百科资料

稻曲病又名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及青粉病,我国与日本还称其为"丰收病",由真菌引起。1878年库克首先从印度获得标本,并定名为Us-tilago virens。高桥良直经过研究,将其命名为Ustilagrnoidea virens(Cke)Tak。我国对稻曲病加明朝即有描述,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2卷"硬谷奴,谷穗煤者"即指此。1950年起,我国对此病开始注意。浙江省1970年后开始加重,1982年南方晚稻普遍发生。

  • 中文名称 水稻稻曲病
  • 别名 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
  • 主要危害作物 水稻
  • 主要为害部位 穗部、部分谷粒
  • 病原中文名 稻绿核菌

表现症状

  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河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

病原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径2-2.5(μm)。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长2-20mm,在土表萌发产生子座,橙黄色,头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长柄,头部外围生子囊壳,子囊壳瓶形,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180-22μm,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形,大小120-180×0.5-1(?!m)。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大小3-5×4-6(m)。有性态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称稻麦角,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发病规律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8月间萌发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产生多个子囊壳,其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条件时宜时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发病。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病菌侵染始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之后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前后这段时间是侵染的重要时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南方稻区的广二104,选271,汕优36,扬稻3号,滇粳40号等。北方稻区有京稻选1号,沈农514,丰锦,辽粳10号等发病轻。

  (2)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发病时摘除并销毁病粒。

  (3)氟硅唑咪鲜胺加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用抗菌素120防治,或用2%福尔马林或0.5%硫酸铜浸种3-5小时。抽穗前用18%多菌酮粉剂150-200g或于水稻孕穗末期每667m2用14%络氨铜水剂250g稻丰灵200g或5%井冈霉素水剂100g,对水50L喷洒。用50%DT可湿性粉剂100-150g,对水60-75L。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60-75g。以水稻抽穗前7~10天为宜。每亩用12.5%纹霉清水剂400~500毫升;或12.5%克纹霉水剂300~450毫升;或5%井冈霉素水剂400~500毫升,兑水37.5千克喷雾。杀菌农药可减至每亩300毫升,兑水喷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