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水仙子·寻梅

2022-06-26 01:28:51 百科资料

《水仙子·寻梅》是元曲作家乔吉创作的散曲。此曲先写寻梅的艰难,接写意外发现梅,最后写与梅别后的怀念。全曲采取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失意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语言清丽,构思精巧。

  • 作品名称 水仙子·寻梅
  • 作品别名 双调水仙子·寻梅
  • 作者 乔吉
  • 创作年代 元代
  • 作品出处 《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

  【双调】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水仙子:曲牌名。入"双调",亦入"中吕宫""南吕宫"。全曲八句七韵,除衬字外四十二字,句式为:七、七、七、五、六、三、三、四。

  ⑵几村庄:谓走过不少村庄。

  ⑶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⑷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

  ⑸缟(gǎo)袂(mèi)绡(xiāo)裳:形容梅花风姿绰约的神态。缟袂,白绢做的衣袖。缟,白色的绢。绡裳,生丝薄绸做的下衣。绡,生丝织成的薄绸。此处言"缟袂绡裳",是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⑹"酒醒"句:意谓醉卧梅树下因寒气侵袭而惊醒。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天寒日暮,醉憩酒店旁,梦遇一淡妆素服的女子与之共饮为乐。酒醒后发觉自己宿于梅花树下,始悟所梦乃梅花仙子。

  ⑺"笛凄"句:指笛声引起惆怅感伤,因古笛曲有《梅花落》之故。

  ⑻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此处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用以传达梅花的风貌和神韵。

白话译文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创作背景

  乔吉一生不曾显达,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其作品内容也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会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这首曲子就是作者这种心理的折射反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散曲以清丽质朴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寻梅者、失落者、孤独者的故事。起笔不凡,突兀而来。"冬前""冬后"拉开了时间的间隔,表明寻觅时间之长。"溪北""溪南""树头""树底"通过空间意象的推移,体现作者艰难的跋涉过程。"孤山"在杭州西湖中,北宋诗人林逋隐居于此,点明作者所寻乃孤山之梅。"两履霜"是一个特写镜头:联系后文,作者应该是借着月色,乘着酒兴,踏着满地霜华去寻梅,可见心情之迫切。这三句构成鼎足对,且鼎足对中运用叠字,节奏感更强,音律上感觉更和谐。

  扑面来的冷风带来了梅花特有的暗香,让人不禁充满期待:就在近前,但不知道究竟在哪儿。这句是巧妙地利用人的嗅觉对梅香的感知构成梅存在的事实,未见其形,先闻其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一句中,"忽"字传神地表达出了蓦然回首,眼神相接时的喜悦。此处暗用典故,柳宗元《龙城录》记载:隋朝赵师雄途经罗浮,梦中遇一淡妆素服的女子,并与之交谈饮酒,等到被冷风吹醒,发现睡在梅花树下。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梅花写成了一位白衣仙女,清雅飘逸,婀娜多姿。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作者连用了三个与梅有关的典故。"酒醒寒惊梦"紧接上句赵师雄罗浮梦遇梅仙的典故,表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如梦幻般短暂易逝。梅与笛有不解之缘,古笛曲有《梅花落》,笛声哀婉凄怨,闻之断肠。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词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在叹梅花落尽的同时饱含无尽的哀伤。诗人林逋隐居孤山,养鹤植梅,有"梅妻鹤子"之号,其《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描写月下梅花的千古绝唱。"淡月昏黄"从此句中直接化出,十分巧妙自然,既让人联想到微风吹拂、月光朦胧中梅花摇曳扶疏的姿态,又是实写,诗人乘兴寻梅,遇梅,引发联翩浮想,酒醒梦回,已是月光惨淡,空山夜静。以此句作结,韵味悠长,平添了哀怨的氛围和孤独的情绪。

  自古以来,梅花就是高洁之士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象征。乔吉到孤山"寻梅",既是文人的雅趣,也是一种生命追求的象征:梅花高洁出尘、孤高傲世,然而总是经受着风雪严寒的打击摧残,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已经花落香销。乔吉愤世嫉俗,山水逍遥,然而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以这首散曲前五句节奏明快,曲调明朗,表现出对梅的挚爱和寻梅的乐趣,后三句把自己的失意心绪与梅花的凄清动人融为一体,格调凄婉冷峻。

名家点评

  洪柏昭、谢伯阳《元明清散曲选》:这曲分三层写寻梅:先写寻梅的艰难,接写意外的发现,最后写别后的怀念。"忽相逢缟袂绡裳",就把梅花人格化了。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水仙子·寻梅》为乔吉散曲中咏物的佳构。整篇脉络放在一个"寻"和一个"香"字上,诗人辛勤地冒寒踏霜地寻觅,先是闻到梅花的幽香,最后方目睹梅花高洁的倩影。通篇写得若即若离,重在其精神和韵味的传达,而不执着于外形的毕肖。

  邓元煊《元曲:彩图版》:此曲写寻梅的意趣,重在一个"寻"字着墨,表达对梅的一往情深和内心的喜悦与惆怅。笔调跌宕有致,情景交融,意境幽美凄清。

作者简介

  乔吉(1280-1345),元曲作家。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游寓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散曲风格清丽。明清人多以他同张可久并称为散曲两大家。论及乐府作法,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对戏曲理论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散曲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任讷辑为《梦符散曲》。今存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数十一篇。所著杂剧十一种,现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三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