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氦Ⅱ

2022-07-09 04:42:27 百科资料

卡美林·奥涅斯把前一种冒泡的液态氦叫做氦Ⅰ,而把后一种静止的液态氦做氦Ⅱ。对于一般液体来说,随着温度降低,密度会逐渐增加。卡美林·奥涅斯使液态氦的温度下降,果然,液氦的密度增大了。但是,当温度下降到零下271摄氏度(T=2.173K)的时候,怪事出现了,液态氦突然停止起泡,变成像水晶一样的透明,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潭死水,而密度突然又减小了。

  • 中文名称 氦Ⅱ
  • 状态 液体
  • 温度 下降到零下271摄氏度
  • 密度 增大

物质发现

  卡美林·奥涅斯是第一个得到液氦的科学家。他并不满足,还想使温度进一步降低,以得到固态氦。他没有成功(固态氦是1926年基索姆用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力的方法首先得到的),却得到了一个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这是另一种液态氦。卡美林·奥涅斯把前一种冒泡的液态氦叫做氦Ⅰ,而把后一种静止的液态氦做氦Ⅱ。

读法

  氦Ⅱ读为氦二世

形成原因

  在1大气压下,He原子气体系统在温度为4.215K时开始液化,但因其零点能强,原子间的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吸引势能还不能使系统固化(可视为氦原子间作用力强度不够),到T=0K也仍然是液体,可称之为永久液体,需加压至25大气压才开始固化。

特殊性质

  1。熵值为零

  2。热导率极高

  3。超流体

  氦Ⅱ其黏性系数η<10Pa·s,比相变前的要小10倍,呈现无黏滞的超流动性

  关于超流动性的实验

  ①把一个小玻璃杯按在氦Ⅱ中。玻璃杯本是空的,但是过了一会,杯底出现了液态氦,慢慢地涨到跟杯子外面的液态氦一样平为止。

  把这个盛着液态氦的小玻璃杯提出来,挂在半空。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底下出现了液氦,一滴,两滴,三滴……不一会,杯中的液态氦就"漏"光了。

  原因在于氦Ⅱ具有超流动性,使它可以在杯壁上自由内外流动

  ②1938年阿兰等人发现的氦刀喷泉。

  在一根玻璃管里,装着很细的金刚砂,上端接出来一根细的喷嘴。将这玻璃管浸到氦Ⅱ中,用光照玻璃管粗的下部,细喷嘴就会喷出氦Ⅱ的喷泉,光越强喷得越高,可以高达数厘米。

  氦Ⅱ喷泉也是超流体的特殊性质。在这个实验中,光能直接变成了机械能

研究意义

  在控制压强的前提下,氦Ⅱ可不断降温并保持液态。物理学家以此为低温环境开启了低温物理学。

  此外,氦Ⅱ的超流体性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