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毛香粑

2022-06-28 16:36:52 百科资料

毛香粑,口感软弹,味香色俱全,为安徽大别山区的地方特色小吃。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是三巴节,阴阳之门大开。这一日民间有食用毛香粑可巴魂的传说。

  • 中文名称 毛香粑,麻香粑
  • 别名 蒿子粑粑
  • 主要原料 鼠曲草嫩芽,面粉或米粉,腊肉,热水,盐,糖精
  • 是否含防腐剂 否
  • 适宜人群 男女老少

简介

  植物原料为山间常见的一种野草--鼠曲草,于春初农历二三月间长出嫩芽。当地人民俗称毛香,常三五成群。当地人民外出采摘新长出来的鼠曲草嫩芽回来食用。用鼠曲草的嫩茎叶,米粉或面粉以及腊肉,做成墨绿色的毛香粑,口感咸香软糯,风味独特。

  经查证,实为鼠曲草(又称鼠曲草,其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等),在安庆地区细叶的称为水曲,宽叶的称为毛香。

制作步骤

  1、洗净新采的新鲜毛香。

  2、将洗净后的毛香,通过绞碎机碾磨成稠糊状,也可以用布包好,用捶打的方式,制成稠糊状;直接揉碎也可。

  3、将捶打好的毛香,和炒熟的碎腊肉一起混入米粉或面粉和匀。粉菜比例可视个人喜好而定。

  4、直接从面团上掐下适当大小的小面团,可做成各种形状,也可以加馅料制成类似包子之类的食物,上蒸笼或烤箱皆可。

  5、大火蒸上半个小时即可。

历史因由

民间风俗

  毛香粑,口感独特,味鲜色美,为皖南(安庆、黄山、六安)地区特产。每年农历三月三,相传是三巴节。唐人李白《宣城见牡丹花》 诗中尚有"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日忆三巴。"之说。但年深日久,节日习俗也逐渐没落。其他与三巴节相关的事情也已经湮没不闻,而今只剩下吃毛香粑这一个习俗。

神鬼传说

  1. "鬼节"毛香粑 传说在远古时期,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不像现在这么森严。在特定的日子里,死人离世的的魂魄可以回到阳间游玩,而生者的魂魄也同样可以去往阴间,阴阳两界交通往来如同凡间互走亲戚一般方便。一年当中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最为宽松。每年三月初三的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华非人间的春节无可比拟。因而在这天晚上,生者的魂魄由于经受不住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或游走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或闲坐于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或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也有少数游魂乐而忘返的,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亲人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家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唤魄。然而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只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还有一些玩性大的,待到七天之后留在阳间的躯体腐烂之后,就无法还魂复生了。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然而无论人们如何地恐惧不安,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要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庇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观音掐指一算,得知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乃南海观音菩萨,得知人间有难,特来搭救。我赠你仙草一株,与米粉做粑服用,可作"镇魂"之用。"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毛香)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米做粑吃。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毛香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毛香做粑。

习俗传承

  直到今日,在皖南大别山区(发音似:麻香粑)三月三毛香粑的习俗还一直被保留着。

  毛香粑,富农家

  农历二三月间,大别山区山间常见的一种鼠曲草长出嫩芽,当地人俗称毛香。村民用毛香嫩茎叶、米粉以及腊肉,做成墨绿色的毛香粑,通过沿街叫卖或网络销售,有的村民一天收入2000元以上,生意红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