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毛躄鱼

2022-07-10 23:27:07 百科资料

毛躄鱼(学名:Antennarius hispidus)是躄鱼科、躄鱼属的一种鱼类。一般体长在100毫米以内,最大个体可达148毫米,为蹙鱼属中个体较大者。体粗短,侧扁,长卵圆形。尾柄宽短,尾柄长稍小于尾柄高。头较高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额部在第二、第三背鳍棘间有一凹窝区,皮肤表面光滑。吻较短,大于眼径。眼较小。鼻孔每侧2个。口大,上位。鳃孔小,圆形,鳃耙退化。体无鳞片,但皮肤粗杂。胸鳍前方沿体侧至头腹面具稀疏的皮须状突起。背鳍2个。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后部下方,鳍条均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状构造发达。腹鳍喉位,较小,最后一鳍条为分支鳍条,其余均不分支,腹鳍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均为分支鳍条。鲜活标本淡黄色或黄褐色,有许多深色带纹。液浸标本淡褐色,腹部无色,各鳍及头体上均具不规则形的黑褐色斜带或斑纹,眼周围有5-6条黑色条纹排列呈放射状。吻触手末端的拟饵体黑色。

毛躄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浅水滩或岩礁中,或随海藻漂流,或栖居于珊瑚礁内。属浅海底栖性物种,肉食性,常挥动吻触手引诱小鱼予以吞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包括东非、印度以及马来西亚到摩鹿加群岛,北到中国台湾,南至澳大利亚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东北部、西南部及南部海域。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毛躄鱼
  • 拉丁学名 Antennarius hispidus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1.7~1.8倍,为头长1.6~1.9倍。头长为吻长5.9~6.2倍,为眼径14.5~16.1 倍。 体粗短,侧扁,长圆 形,背缘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宽短。头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额部在背鳍第二鳍棘的后方具一凹陷区,凹陷区皮肤光滑。吻较短,大于眼径。眼很少,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较大,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嗅囊发达,具初级嗅板13~14片。口大,口裂几近垂直状。下颌稍突出。上颌后端为皮肤所遮盖,不伸达眼前缘。上下颌牙尖锐,细长,排列呈梳状,犁骨、腭骨具4块牙丛,犁骨牙呈2横列牙丛,腭骨为2纵列牙丛。唇发达。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鳃1/2+2+1/2个。第一鳃弓背面无鳃丝,腹面前半部具发达鳃丝。鳃耙退化。肛门位于臀鳍前方。 体无鳞,皮肤粗杂,密被细绒毛状小棘。侧线不明显,由腺孔连接而成,一支侧线由吻端经眼上方沿体背缘延伸,在胸鳍后上方下弯,伸达尾鳍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颊部外缘作弧形弯曲,向上与眼后侧线相连。 背鳍具3分离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位于跟前上方的吻背中央,柄细长,顶端为一球状穗,不分支,第二鳍棘紧接第一鳍棘后方,位于眼上方的头顶部,粗强,基部由皮肤所包,棘端较钝,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全为皮膜所包,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鳍棘和鳍条部均较远,背鳍鳍条部较高,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各鳍条以膜相连,仅尖端外露,前部鳍条不分支,后方鳍条分支。臀鳍起点在背鳍后基的下方,鳍条分支。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具一埋于皮下的假臀。腹鳍近喉位,较小,在头腹面常作水平状向两侧伸展。尾鳍圆形,鳍条上部分支。胸鳍前方沿体侧至头腹面具稀疏的肉质须状小突起。

毛躄鱼

生活习性

  很少游动。它们将水摄入口中,再从鳃孔喷射出,借助这股推力促使自己移动。

  毛躄鱼头部有一个钓竿状的物质帮助其捕食。"钓竿"末端有一个肉质突起,酷似虾或蠕虫。当猎物受到迷惑靠近时,毛躄鱼会突然发动袭击吞掉猎物。

  毛躄鱼背鳍棘刺有毒。

  毛躄鱼属于近海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 生活在热带的珊瑚礁或者海藻繁茂的海底,栖息的深度可达900米。它体色鲜艳,与周围的珊瑚礁融为一体。它常潜伏于海滩湾涂浅海地区岩礁及珊瑚丛中。

毛躄鱼图片 毛躄鱼

种群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北至中国,包括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