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毛苕子

2022-07-11 13:53:34 百科资料

毛苕子是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价值很高。毛苕子播种后子叶不出土,茎叶由胚芽发育而成。根系发达,主根明显,入土深1~2米;侧根分枝多,密集分布在20~30厘米深土层中。

  • 中文名称 毛苕子
  • 拉丁学名 Vicia villosa Roth.
  • 别称 蓝花草、冬巢菜、长柔毛野豌豆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毛苕子播种后子叶不出土,茎叶由胚芽发育而成。根系发达,主根明显,入土深1~2米;侧根分枝多,密集分布在20~30厘米深土层中;根瘤扇形,姜形或鸡冠状,单株根瘤数50~100个。茎四棱中空,匍匐蔓生,长达2~3米,自然高度40~60厘米,基部有3~6个分枝节,每个分枝节有3~4个分枝,每株分枝20~30个,全株密生银灰色白茸毛;叶为偶数羽状复叶,每个复叶由狭长小叶5~10对组成,顶端有卷须3~5个。总状花序,每个花梗有小花10~30朵,聚生于花梗上部的一侧,花柱上部四周有长柔毛,花冠紫蓝色;花萼斜钟状,萼齿较长,有茸毛;雄蕊二体,九合一离;雌蕊一枚,柱头周缘有茸毛。荚果短矩形,两侧稍扁,长2~3厘米,宽0.6~1厘米,具不明显网脉,色淡黄,光滑、易爆裂,每荚含种子2~8粒;种子圆形,黑褐色,种脐色略淡,千粒重30~40克。

毛苕子

生长环境

  毛苕子是春性和冬性的过渡类型,但偏向冬性。毛苕子的耐寒能力很强,植株生长期能忍耐-30℃的短期低温,种子发芽出苗的适宜气温为18~20℃,在此温度下播种后5~6天即可出苗,在气温10~15℃时播种后8~12天出苗,若在冬前气温5℃的条件下播种,只有部分出苗,在此气温下成株茎叶生长也基本停止,但仍嫩 绿伸展,当气温稍有回升时,仍能继续生长。不耐夏季酷热,气温在20℃左右时,生长发育最快,气温超过30℃时,植株生长缓慢且细弱。耐干旱,能在土壤含水量8%的情况下生长,以土壤含水量在20~30%时生长最好。在10%以下时出苗困难,达20%时出苗迅速。大于40℃时出现渍害。不耐水淹,受水淹两天后有20%的植株死亡。对土壤要求严,喜砂土或砂质壤土,排水良好的粘土也能良好生长;在低温、积水土壤生长不良,适宜土壤pH值在6~8.5之间,但可以在pH值4.5~9.0范围内种植,在土壤含盐量0.2~0.3%时能正常生长,而在氯盐含量超过0.2%时难以立苗。耐瘠薄性也很强,在其他豆科牧草难以生长的盐碱地、贫瘠地上都能种植,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毛苕子

分布范围

  毛苕子原产欧洲北部,国主要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一带。

毛苕子

栽培技术

  (一)土壤与耕作毛苕子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性喜砂质、壤质中性土壤,也可在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干旱贫瘠地种植。而不适宜在低凹潮湿或积水地种植。种子田应在上年前作收获后及时进行伏耕秋耕,在灌区进行冬季泡地,做好灭茬除草蓄水保墒工作,来年早春及时播种。复种时要边收前作,边整地播种。

  (二)施肥播种前在翻耕、整地的同时施足有机肥,每亩1500~2500千克,并每亩施入过磷酸钙25~50千克或磷二铵10~15千克为底肥,对牧草和种子生产均有良好效果,磷肥还能促进根瘤固氮作用。

  (三)毛苕子种子的硬实率高,出苗率仅有40~60%,特别是新收种子硬实率更高,播种前应进行硬实处理,方法是用机械方法擦破种皮,或用温水浸泡24小时后再种。播种期:种子田,以早春或上年入冬时寄子播种,冬小麦种植区,也可于上年秋季播种,留苗过冬。收草或用作绿肥的,可早春、晚春、初夏或夏作收获后复种均可。播种量:种子田,单播每亩2~2.5千克,收草地每亩3~4千克,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比例为1:1或2:1(禾草2)。播种方法;种子田应单播、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40~50厘米;收草地可撒播或条播,行距为20~30厘米;播种后进行镇压。套复种的种子,应在播种前2~3天常用水浸种,水量以与种子齐平为宜,2~3小时翻动一次,待有50%左右的种子萌动时下种。播种深度一般2~3厘米,土壤湿润粘重宜浅,土壤干燥疏松宜深。

  (四)田间管理毛苕子幼苗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应及时中耕除草,加强护青管理工作。种子田切忌牲畜危害,中耕深度3~6厘米,进行2~3次。当植株生长封垅后,毛苕子可抑制杂草生长。毛苕子虽然抗旱耐瘠薄,但在干旱区适时灌水和追肥,对丰产还是重要的。在甘肃河西,早春播种的,于5月底6月初灌头水,并适量追施氮肥,每亩施硝酸铵2.5~5千克,如生长繁茂,可不必追肥;6月下旬灌二水,7月中旬灌三水,一般全生育期灌三次即可。与小麦套种的,宜高茬收割小麦,留茬高度15~30厘米,麦收后立即灌水泡茬,并每亩追肥硝酸铵2.5千克,促进快速生长。在夏作收割后复种时,要抓紧时间抢收,边收割,边拉运,边整地下种;亦可在夏作收割后,立即撒种子,再用圆盘耙耙两遍,达到覆土,松土目的;播后及时灌水;待出苗后土壤适宜耕作时耙松表土。

  常见病虫害

  常见病害

  野豌豆葡萄孢赤斑病:植株的地上部分均可受害。叶部病斑赤褐色至铁赤色,近圆形、卵圆形至不规则形,边缘清晰。随病害发展,花器上出现水浸状病斑,花瓣变为褐色并湿腐。荚果上也可以出现圆形至不规则的赤褐色病斑。潮湿情况下,病斑迅速扩大,病组织变黑并腐烂。病部产生灰绿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的分生孢子。

  野豌豆镰孢萎蔫病:植植株感病后变弱,枝梢萎蔫下垂,叶片变黄枯萎,常有红紫色变色。

  野豌豆白粉病:野豌豆白粉病胡引起病株叶片的两面、茎、叶柄、荚果等部位都可出现白色霉状斑。初期病斑小而呈圆形,后扩大并互相汇合,以致覆盖叶片大部至整片小叶。由豆科内丝白粉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叶片背面,当病斑占据叶片大部时,霉层增层呈绒毡状。豆科内丝白粉菌的闭囊壳埋生于毡状霉层内。

  野豌豆细菌性赤斑病:野豌豆细菌性赤斑病是侵染野豌豆属时,使叶片、茎和荚上出现赤褐色水渍状病斑,极似灰绿葡萄孢引致的病症。

  常见虫害

  草原毛虫类:草原毛虫主要为害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蔷薇科等各类牧草,严重影响牧草生长,造成草原缺草,从而妨碍畜牧业的发展。

  盲蝽类:体长5毫米左右。触角比身体短,绿色。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卵:长约1毫米,卵盖奶油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蛴螬: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危害多种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

  苜蓿夜蛾:体长约15毫米,翅展约35毫米。前翅灰褐色带青色。缘毛灰白色,沿外缘有7个新月形黑点,近外缘有浓淡不均的棕褐色横带

  小麦皮蓟马:小麦皮蓟马为害小麦花器,灌浆乳熟时吸食麦粒浆液,使麦粒灌浆不饱满。严重时麦粒空秕。还可为害麦穗的护颖和外颖,颖片受害后皱缩,枯萎,发黄,发白或呈黑褐斑,被害部极易受病菌侵害,造成霉烂、腐败。

主要价值

  1.毛苕子是甘肃各类家畜,特别是猪、奶牛和鸡的夏秋季高蛋白、多汁青绿饲料和冬春季的优质青干草或草粉来源之一。

  2.毛苕子根系和根瘤能给土壤遗留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素肥料,改土肥田培肥地力,增产效果明显,可以用作肥田。

  3.毛苕子花期长达30~45天,是良好的蜜源植物。蜜蜂酿蜜1千克,需从60~80万朵小花中采取蜜汁,1亩种子田约有小花2000万朵,可供酿造25千克蜂蜜的蜜源。

  4.绿化保土毛苕子根群发达,枝叶茂密,叶深绿,花蓝紫而艳丽,庭院隙地与其他绿化植物配置种植,可绿化美化环境。坡地梁峁种植可保持水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