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毒麦

2022-07-10 01:06:54 百科资料

毒麦(学名:Lolium temulentum L.)是禾本科黑麦草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无毛。叶片疏松;扁平,质地较薄,无毛,顶端渐尖,边缘微粗糙。穗形总状花序;穗轴增厚,质硬,小穗有小花,小穗轴节间平滑无毛;颖较宽大,质地硬,具狭膜质边缘;外稃椭圆形至卵形,成熟时肿胀,质地较薄,芒近外稃顶端伸出,粗糙;6-7月花果期。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安徽、浙江的麦田中也有过发现。地中海地区、欧洲、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高加索、安纳托利亚亦有分布。毒麦抗寒、抗旱、耐涝能力强。

毒麦之颖果中具有形成毒麦碱的菌丝存在,产生麻醉性毒素,危害人畜。注意检疫防除。

毒麦于2002年11月4日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 中文名称 毒麦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禾本目

形态特征

毒麦

  越年生或一年生 草本 。秆成疏丛,高20-120厘米,具3-5节,无毛。

  叶鞘长于其节间,疏松;叶舌长1-2毫米;叶片扁平,质地较薄,长10-25厘米,宽4-10毫米,无毛,顶端渐尖,边缘微粗糙。

  穗形总状花序长10-15厘米,宽1-1.5厘米;穗轴增厚,质硬,节间长5-10毫米,无毛;小穗含4-10小花,长8-10毫米,宽3-8毫米;小穗轴节间长1-1.5毫米,平滑无毛;颖较宽大,与其小穗近等长,质地硬,长8-10毫米,宽约2毫米,有5-9脉,具狭膜质边缘;外稃长5-8毫米,椭圆形至卵形,成熟时肿胀,质地较薄,具5脉,顶端膜质透明,基盘微小,芒近外稃顶端伸出,长1-2厘米,粗糙;内稃约等长于外稃,脊上具微小纤毛。

  颖果长4-7毫米,为其宽的2-3倍,厚1.5-2毫米。花果期6-7月。染色体2n=14(Hubbard 1954,Jen Kins 1985)。

  毒麦形似小麦,须根较稀,茎直立丛生,光滑坚硬,不易倒伏;成株秆无毛,3-4节,高20-120cm,一般比小麦矮10-15cm。叶鞘疏松,大部分长于节间;叶舌长约2.7mm,膜质截平,叶耳狭窄;叶片长6-40cm,宽3-13mm,质地较薄,无毛或微粗糙;穗状花序长5-40cm,宽1-1.5cm,有12-14个小穗;穗轴节间长5-7mm;小穗有小花2-6朵,小穗轴节间长1-1.5mm,光滑无毛;颖质地较硬,有5-9脉,具狭膜质边缘,颖长8-10mm,宽1.5-2mm;外稃质地薄,基盘较小,有5脉,顶端膜质透明,第1外稃长约6mm,有长达0.7-1.5cm的芒,自近外稃顶稍下方伸出;内稃约等长于外稃,脊上具有微小纤毛。小穗的第一颖均退化(除顶生小穗外)。

生长环境

  生在低海拔地区田间。

  毒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播种至出苗约需10d,孕穗至抽穗约25d,抽穗至成熟约30d,全生育期约223d。种子繁殖,幼苗或种子越冬,夏季抽穗。在土内10cm深处尚能出土,在室内贮藏2年仍有萌芽力。同期播下的种子,毒麦比小麦出苗迟5-7d,但毒麦出土后生长迅速。种子成熟后随颖片脱落,毒麦平均单株落粒率27.14%。毒麦必须完全成熟,经过冬眠期后,才能充分发芽。从播种到萌芽需5d,萌芽势较小麦缓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毒麦当年11月中旬左右出土,比小麦晚2-3d,但出土后生长迅速,12月中下旬分蘖,翌年2月中下旬返青,4月上旬拔节,4月末5月初抽穗,抽穗期比小麦迟约5d,6月上旬成熟,成熟期比小麦迟3-8d。经试验调查,毒麦发育的起点温度为9℃,有效积温为15.97日度,从播种到出苗活动积温为80日度。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麦种传播。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可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麦种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产生毒麦碱(Temuline),能麻痹中枢神经。人食用含4%毒麦的面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麦做饲料时也可导致家畜、家禽中毒。

分布范围

  原生欧洲,近半个世纪传入我国,在东北、西北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云南等地曾有发现。

相关图片

  在中国的分布的范围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宁夏、青海、新疆、江苏、江西、湖北、云南、西藏、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北京、陕西、河南、甘肃、安徽、四川和广东等省(市、区)。全国除热带和南亚热带都有可能扩散。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结籽多,繁殖力比小麦大2至3倍。

  幼苗基部紫红色,胚芽鞘长1.5-1.8cm。第1叶线形,长6.5-9.5cm,宽2-3mm,先端渐尖,光滑无毛。毒麦分蘖力较强,一般生有4-9个分蘖,平均每株分蘖5.47个,比小麦多1.34个;适应性也很广,能抵抗不良环境;毒麦繁殖能力强,单株结籽数14-100粒,平均62.6粒,而小麦仅28.13粒,其繁殖能力是小麦的2.23倍。

为害作物

毒麦

  毒麦主要混于麦类作物田中生长。它是一种在种子中含有毒麦碱的有毒杂草,人、畜食后都能中毒,尤其未成熟的毒麦或在多雨季节收获时混入收获物中的毒麦毒力最大。因此,毒麦不仅会直接造成麦类减产,而且威胁人、畜安全。

  带稃颖果内外稃紧贴,不易剥落。颖果长椭圆形,长4-6mm,宽约2mm,千粒重约10-13g。种子褐黄色到棕色,坚硬,无光泽,腹腔沟较宽;种子上皮细胞宽大,排列整齐,且紧贴胚乳组织;糊粉层细胞大而明显,多达4层,有较多的糊粉细胞网状深入层。

危害

  分布与为害: 毒麦,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别名:黑麦子、小尾巴麦、闹心麦。原生欧洲,近半个世纪传入中国,为小麦田中常见的杂草;1954年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被发现,1957年在黑龙江归化;到1961年,毒麦分布扩到45个县;除西藏和台湾外,在东北、西北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云南等地曾有发现。该种系"拟态杂草",难以清除,常与小麦一同被收获和加工。

毒麦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有毒,尤以未熟或多雨潮湿季节收获的毒力为强。小麦中若混有毒麦,人;畜食用含4%以上毒麦的面粉即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疲乏无力、发热、眼球肿胀,重者嗜睡、昏迷、发抖、痉挛等,因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影响

  毒麦的花经济和生态影响毒麦颖果内种皮与淀粉层之间寄生有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ata)的菌丝,产生毒麦碱(C7H12N2O),人、畜食后都能中毒,轻者引起头晕、昏迷、呕吐、痉挛等症;重者则会使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以致死亡。此外,毒麦中毒可致使视力障碍。未成熟或多雨潮湿季节收获的种子毒力最强。另外,毒麦生于麦田中,影响麦子产量质量。毒麦的混生株率与小麦产量损失呈正相关。毒麦混生株率为0.1%时,小麦产量损失0.64%-2.94%;混生株率为5%,产量损失达19.12%-26.12%,减产幅度相当明显。亦有研究表明,毒麦达0-10株/㎡,小麦损失率为0-0.62%;10-20株/㎡,损失率0.62%-6.7%;20-35株/㎡,损失率为6.7%-15.2%。

  马也会因误食毒麦中毒,其毒性反应,可因吞食数量的多少和作用的大小而异.一般表现为腹痛、趴卧,行走不稳,不食,口吐白沫,大量流涎,腹泻,脉搏缓慢,不安,气喘,痉挛性抽搐,严重者呼吸衰竭,瞳孔散大,呈昏睡状态。

  由于毒麦茎叶无毒,可作牧草。在国外,正研究用毒麦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泥治理。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

  通过检疫防止它向新区传播。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进口粮食及种子(特别是进口小麦),要严格依法实施检验,把疫情拒之门外,一旦发现毒麦必须依有关规定对该批粮食做除害处理;带有疫情的小麦不能下乡,不能做种用,在指定地点进行除害处理加工,下脚料一定要销毁;加强种子的管理及检验,杜绝毒麦在调运过程中扩散传播,建立无植检对象的良种繁殖基地,严格产地检疫;发生过毒麦的麦茬地,可与其他作物经过2年以上的轮作,以防除毒麦,统一改换小麦良种,严禁毒麦发生区农户自留小麦种子和相互串换小麦种子,杜绝疫区的小麦种子外流外调,做到全面彻底更换品种。

人工拔出

  少量发生时,及时拔除。

  (1)于小麦播后芽前施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300g/667㎡;

  (2)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40g/667㎡对毒麦具有较好防除效果;

  (3)阿畏达有效成分100g/667㎡,在小麦播后芽前使用,对毒麦的株防效达97.3%,鲜重防效达97.2%;

  (4)禾草灵防除毒麦,适宜浓度400-480倍液,或用125-150g/667㎡,对水60㎏,3叶期喷雾,可达理想的防除和保产效果,平均防除效果81.9%,并对小麦安全。

化学防治

  在早春3、4月份,及时防治。

  (1)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等禾本科冷季型草坪出现该草,杂草5叶以下,使用消禾,每660平方米用80-100毫升兑水25-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

  (2)马尼拉、狗牙根草坪出现该草,杂草5叶以下,使用金百秀,每660平方米用12-16克兑水25-30公斤茎叶喷雾。

  (3)三叶草草坪出现该草,杂草5叶以下,使用大杀禾每660平方米使用80-100毫升兑水25-30公斤茎叶喷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