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毒根斑鸠菊

2022-07-15 21:37:42 百科资料

毒根斑鸠菊为攀援灌木或藤本。枝圆柱形,具条纹,被锈色或灰褐色密绒毛;叶具短柄,厚纸质,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较多数,花淡红或淡红紫色。瘦果近圆柱形。

  • 中文名 毒根斑鸠菊
  • 学名 Vernoniacumingiana
  • 别称 过山龙、惊凤红、虎三头、大木菊、蔓斑鸠菊、藤牛七、发痧藤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或藤本,长3~12米。枝圆柱形,具条纹,被锈色或灰褐色密绒毛;叶具短柄,厚纸质,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21厘米,宽3~8厘米,顶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稀具疏浅齿,侧脉5~7对,弧状向近边缘相连结,细脉明显网状,叶脉在下面明显突起,上面除中脉和侧脉被短毛外,无毛或近无毛,下面被疏或较密的锈色短柔毛,两面均有树脂状腺;叶柄5~15毫米,密被锈色短绒毛;头状花序较多数,径8~10毫米,具18~21个花,通常在枝端或上部叶腋排成顶生或腋生疏圆锥花序;花序梗长5~10毫米,常具1~2个线形小苞片,密被锈色或灰褐色短绒毛和腺;总苞卵状球形或钟状,长6~8毫米,宽8~10毫米;总苞片5层,覆瓦状,卵形至长圆形,顶端钝或稍尖,背面被锈色或黄褐色短绒毛,外层短,内层长圆形,长6~7毫米,宽1~1.5毫米;花托平,径约3毫米,被锈色短柔毛,具窝孔;花淡红或淡红紫色,花冠管状,长8~10毫米,具腺,向上部稍扩大,裂片线状披针形,顶端外面具腺;瘦果近圆柱形,长4~4.5毫米,具10条肋,被短柔毛;冠毛红色或红褐色,外层少数或无,易脱落,内层糙毛状,长8~10毫米。花期10月至翌年4月。

毒根斑鸠菊 毒根斑鸠菊的花序

  此种与产于印度的印度斑鸠菊 V. andersonii C. B. Clarke 和台湾斑鸠菊 V. gratiosa Hance 外形极其相似,且常被前人误定,容易混淆。但据原始记载前一种叶两面无毛具光泽;头状花序具5-10个花;后一种叶密被绒毛;头状花序具10个花与本种不难区别。

生长环境

  常见于疏林下或山坡灌丛中。海拔300~1500米。

分布情况

  产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易武、金平、屏边、西畴、河口、麻栗坡、马关、澄江等)、四川(北碚)、贵州西南部(册亨)、广西西部和西南部(百色、田林、凤山、靖西、那坡、龙津、平南、扶绥、桂林、南宁、上思、博白、钦州等)、广东北部至南部(乳源、英德、新兴、翁源、广州、惠阳、增城、罗浮山、东莞、信宜、云浮、海南岛)、福建和台湾。也分布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

  分布于中国福建、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

毒性

  据记载此种的干根或茎藤可治风湿痛,腰肌劳损、四肢麻痹等症;亦治感冒发热、疟疾、牙痛、结膜炎,但因根、茎含斑鸠菊碱 (Vernonine) 有毒,误服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眼花、说胡话乃至精神失常,故用时应特别注意。

中药药材

药材来源

  以藤茎或根入药。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

  苦,凉。有小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根、茎有毒,食入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眼花、谵语、精神失常。广东有误食中毒的实例,中毒后30分钟死亡。

功能主治

  祛风解表,舒筋活络,截疟。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疟疾;外用治结膜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洗眼。

备注

  其有小毒。解救方法包括催吐,洗胃,适时使用镇静剂等对症治疗。

概述

  【别名】 过山龙、藤牛七、发痧藤、夜牵牛、细脉斑鸠菊、惊风红、虎三头

  【来源】 菊科斑鸠菊属植物毒根斑鸠菊Vernonia andersonii C. B. Clarke,以藤茎或根入药。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解表,舒筋活络,截疟。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疟疾;外用治眼结膜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洗眼。

  【备注】 (1)本品有小毒。中毒症状有腹痛,腹泻,头晕,眼花,说胡话至精神失常。解救方法包括催吐,洗胃,服鞣酸或浓茶或稀醋、蛋清,饮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适时使用镇静剂等对症治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