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止汗

2022-06-30 06:21:41 百科资料

止汗为中医治法名,是对出汗症状的治疗,出汗可单独表现为一种疾病,亦可是其他疾病的伴发症状,治疗时,要分清虚实,标本兼顾。

  • 中文名 止汗
  •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运用具有止汗作用的药物治疗汗证的方法。

解读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人体的汗出具有润泽肌肤、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如天气炎热、穿衣盖被过暖、渴饮热汤、劳动奔走及运动之后出现一时的汗多,并无不舒适的感觉;或外感之后服发散之药,使邪随汗解等均属正常生理性出汗。

  病理性出汗可表现为汗液外泄过多,或汗出时间、部位、颜色及出汗形式的异常,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止汗是运用具有止汗作用的药物对汗出过多进行治疗的治法,止汗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有敛耗散、固滑脱之功。即陈藏器所谓:"涩可固脱。"李时珍所谓:"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之意。因而本类药物具有固表止汗作用。

中医应用

  1、常用止汗中药

  (1)麻黄根:甘、微涩,平。归肺经。固表止汗。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忌用。

  (2)浮小麦:甘,凉。归心经。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煎服,15~30g;研末服,3~5g。

  使用注意:表邪汗出者忌用。

  (3)糯稻根须:甘,平。归心,肝经。固表止汗,益胃生津,退虚热。煎服,15~30g。

  2、常用止汗方剂

  (1)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3、针灸止汗

  (1)选穴:大椎、合谷、复溜、足三里。

  功效:益气通阳,固表止汗。

  主治:卫阳不足之自汗,症见汗自出而恶风寒,肢体不温,神疲乏力,易感风邪,舌淡苔白,脉浮虚软。

  (2)选穴:阴郄、太溪。

  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扰,盗汗发热,面赤心烦,口干唇燥,便难溲赤,舌红脉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