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欲扬先抑法

2022-07-08 17:35:11 百科资料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说抑扬之法有四种,其二就是欲扬先抑。此法的目的是扬。抑,是压抑、按下;扬,是抬起、振发。抑下是为了扬得更高。先抑,可以从反面造成一种反差高度,再扬起,文势昂扬而有波澜,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扬"更有说服力。

例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赞》说萧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是抑笔,继写萧何奉法惟谨,其势而行,司库藏、更旧法等,是扬笔。《史记》中写秦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与楚"合纵",门客毛遂自荐,初写毛"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指毛遂)无所有也",是抑笔,写至楚后"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以至于按剑唐突楚王,吐气楚殿,使平原君赞不绝口,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是后扬之笔。若无前段毛遂久为门下轻薄,向未知名,后段写贤者不可测,就难收出奇制胜之妙。

抑扬过渡,前后一定要自然。抑,终不过是衬垫,要重在后扬。

  • 中文名称 欲扬先抑法
  • 外文名称 Let the best be the best
  • 目的 扬
  • 重点 扬

  欲扬先抑法,是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写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抑与扬是辩证统一的。实际运用起来,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欲抑先扬,有时抑扬交错,有时几抑几扬等。

  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则运用了欲抑先扬方法。作为一个"正派人"虽然"生平从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但没有背景和后台要想参加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竞选"根本不可能。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偏要写"我总觉得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并认为"即令他们曾经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于是我"赞美长处""暗自得意",简直就是"大有可能"、"完全可能"当上州长了。结果呢?受诬蔑、入圈套,在编造的十大罪状面前声名狼藉、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放弃竞选。文章运用欲抑先扬法谋篇布局,深刻地揭露了所谓"自由竞选"的丑恶本质,辛辣地讽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运用欲扬先抑法,需要注意:一、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或者抑扬交错,总有一个主次之分,写作时要把重心放在抑或扬的行文意图上,不可平均用力。二、应有较强的"落差"。抑要抑得足,扬要扬得高。只有抑够,才能扬高;只有扬重,才能抑狠。三、要找出抑与扬的内在联系,不论是先抑还是先扬,"抑"与"扬"都是现象,因此必须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艺术转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