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鳇

欧洲鳇(学名:Huso huso)是鲟科、鳇属鱼类。欧洲鳇是大型鲟类,可长达600厘米、重1000千克。欧洲鳇体高为全长的9.0-22.0%,头长约为全长的23%,吻长为全长的7.0-12.5%。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嘴大,呈星月形,开口向前,吻须扁平,左右鳃膜相互连接;吻须呈叶状,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无背鳍后骨板。欧洲鳇背部和体侧呈灰色,有时黑色,向下逐渐转为白色。其腹部白色,吻为黄色。在骨板行间分布有大量小骨板和细粒。在年龄较大的个体中,侧骨板和腹骨板藏于皮下。
在海水水域,欧洲鳇主要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地带,其垂直分布决定于食物的分布,在黑海,欧洲鳇可以潜入160米,甚至180米的深处。欧洲鳇的溯河洄游开始于1月底或2月份,止于11月底或12月份。春季型种群在它们进入河流的当年进行产卵,而冬季型种群在淡水中越冬,次年春季产卵。主食水生昆虫幼体,也食甲壳类。欧洲鳇分布在里海、亚速海、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以及流人上述海域的河流,这些河流是:流入里海的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等河流,流入亚速海的顿河和库班河,流入黑海的多瑙河、德涅斯特河、南布格河、第聂伯河等河流,流入亚得里亚海的波河。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欧洲鳇
- 拉丁学名 Huso huso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简介
欧洲鳇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体长达7.2米,体重1000多公斤。栖息在里海和亚速海-黑海水系中的洄游鱼类。欧洲鳇幼鱼的饵料主要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高等甲壳类)。随着生长,鱼类在它们的饵料中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成年的欧洲鳇是凶猛鱼类。

科属简介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硬骨鱼纲的1目。古老的大型鱼类。现生存的鲟鱼类有鲟科和匙吻鲟科2科6属25种,其中纯淡水种类15种。中国现存3属8种。体呈梭形,具5纵行骨板状硬鳞或仅在尾鳍上叶背有1行棘状硬鳞;吻尖长或呈平扁匙状;尾鳍歪型;口裂直或新月形,位于头腹面,能伸缩吸食;口前须细小;眼很小;外鼻孔2对,有小形喷水孔;牙细小或消失;大部分骨骼为软骨;肠内具退化的螺旋瓣;体色一般背部深灰或灰黄,侧部黄白或乳白,幼体色较深。
分布北半球的太平洋、大西洋及北极海水系、密西西比河、黑海、里海、咸海地区。鄂毕河到科累马河等北极水系。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黑龙江水系、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到珠江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为溯河产卵洄游性或淡水定居性鱼类,健游。春或秋季产卵。产卵场多在江河上游水温较低、流速较大、具石砾底质的急滩深潭地带。性成熟最小个体,在小型种类为3~4龄和6~7龄;大型种类一般为3~7龄和9~16龄。生殖周期因种别、年龄和营养条件不同而为1至2年或更长时间。一般大型种类和壮年期怀卵量高达770万左右,如欧洲鳇,卵灰褐色,卵径4.5~5.2毫米。仔鱼期一般吃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类及软体动物为食;成鱼期吃底栖动物、动植物渣滓和鱼类。生殖期多停食或摄取极少量食物。

鲟科Acipenseridae
鲟科有4属23种。中国有2属;鳇属鳃膜互连且游离,有2种,中国有1种。鲟属鳃膜连鳃峡,分离,有16种,中国有6种。匙吻鲟科仅有2属2种,匙吻鲟分布于密西西比河水系。地位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Eukarya
|__动物界Fauna
|__脊索动物门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__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__腕鳍亚纲Subclasschondrostei
|__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体被五纵列骨板,有吻较短,能用尖长的吻来搅动泥沙,口在腹面,善于伸缩,便于摄食,口前面有四条触须,喜食水底无脊推动物和小鱼。头长不到体长的1/3。无齿。口前具触须2对。奇鳍悉具支鳍板。
中国常见的有中华鲟。北半球淡水溯河性鱼类,每年上溯到长江上游产卵,鲟鱼卵大,为名贵的食品。幼鱼在江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回到海中。现四川省应用经养催产法获得成功,为人工繁殖鲟鱼,扩大大型水库的养殖对象打下了基础。中国还有淡水定居的鲟鱼如达氏鲟和史氏鲟。鳇左右鳃孔在峡部会合。

鲟科有4属23种。中国有2属;鳇属鳃膜互连且游离,有2种,中国有1种。鲟属鳃膜连鳃峡,分离,有16种,中国有6种。
形态特征
欧洲鳇个体巨大,体呈纺锤形,向尾部延伸渐细。尾为歪型尾,上叶长,下叶短。外形与达氏鳇相似。口大,突出,呈半月形。口位于头部的腹面,下唇居中而断。吻柔软,吻突短而尖,呈锥形,为软骨。吻须4根,较长,侧扁状,其上附生有叶状纤毛。左右鳃膜相连,与鲟鱼不同。鳃耙数为17~36体上表皮柔软。
体被5行骨板。背骨板9~17枚,为卵圆形,纵裂似一锯齿梳状,第1个背骨板最小;侧骨板37~53枚,光滑;腹骨板7~14枚,埋于皮下。骨板行间在体表分布有大量的小骨板和细粒,骨板行在尾部不相连。背鳍不分支,鳍条48~81;臀鳍不分支,鳍条22~41。尾柄为非侧扁形。
体色,吻为黄色,背部和体侧呈青灰色,有时为黑色。体两侧向下渐转为白色,腹部为白色。
体高为全长的9%~22%,头长为全长的23%,吻长为全长的7%~12.5%。欧洲鳇生长速度非常之快,欧洲鳇个体最长达6米,个体最重达1.5吨,寿命最长达100龄以上。
分布及习性
欧洲鳇分布于里海、黑海、亚速海和亚得里亚海水系,以及地中海东部水域。在里海,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及其支流;在黑海,主要分布在东海岸河流的河口地区,如多瑙河、第聂伯河和德聂斯特河;在亚速海,主要分布在顿河;此外,还分布在库拉河、捷克列河和库班河等。欧洲鳇开始进入河流中的溯河时间比鲟鱼溯河的时间早一些,常进入伏尔加河、乌拉河、顿河、多瑙河的时候,这些河流还处于冰封期。分为两个洄游型种群,即春季洄游型种群和秋季洄游型种群。在多瑙河产卵洄游,几乎常年可见。春季洄游型种群,在1~4月溯河,水温为4-5℃时开始洄游,当年产卵。秋季洄游型种群,在8月开始溯河,10~11月达到高峰,翌年产卵,秋季洄游型种群,占居优势;在伏尔加河,秋季洄游型种群占居优势;在乌拉尔河,则相反,春季洄游型种群占居优势,大约占70%左右;在库拉河,以春季种群为主,在冬季中期入河,早春产卵;在里海,春季洄游型种群,3~4月溯河,秋季洄游型种群,在9-10月溯河。欧洲鳇洄游距离为940~1810公里。
食性
欧洲鳇幼鱼,以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随着个体的增大,在食物中以鱼类为主;成鱼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在最大个体的成体胃中,甚至可以发现有里海海豹的幼仔。在生殖洄游时,一般不摄食。
生长
欧洲鳇生长速度非常之快,在里海,1龄鱼平均全长达51厘米,平均体重达571克;在黑海西北部和亚速海,1龄鱼平均全长为40厘米、体重250~500克,在随后的年份中,在黑海和亚速海生长速度逐渐超过了里海。在黑海中的雌鱼,3龄鱼全长达106厘米、体重达6.2千克;5龄鱼,全长达121厘米、体重达9.6千克;10龄鱼,全长达163厘米、体重达25.9千克。在库拉尔河,当年个体重达0.5千克;6~10夏龄达27千克;16~20夏龄达52千克;31~75夏龄达114~263千克。
繁殖
欧洲鳇个体最长达6米,个体最重达1.5吨,寿命最长达100岁以上。
1、产卵年龄欧洲鳇性成熟较晚,春季溯河产卵洄游,在里海,近年来洄游个体,雌体年龄为14~28龄;雄体为11~16龄。性成熟雌体,体长为230~270厘米、体重为90~120千克;性成熟雄体,体长为180~220厘米、体重为60~90千克。在伏尔加河,初次性成熟年龄,雌体为16龄,多在19~22龄;雄体为11龄,多在14~16龄。在库拉尔河,雌体为18~30龄,雄体为16~25龄。在顿河,雌体为16~17龄,雄体为12~14龄。2、产卵水温初始产卵水温为6~7℃,盛期产卵水温为21℃,适宜产卵水温为9~17℃。
3、雌、雄性比一般为1∶1。
4、怀卵量一般绝对怀卵量为50万~80万粒,最高达280多万粒。在伏尔加河为22.5万~285万粒,平均为85.5万粒;在咸海为34万~220万粒,平均为73.8万粒。在库拉尔河为33万~280万粒。全长250~259厘米的库拉尔河欧洲鳇雌体,平均产卵量为68.56万粒,而同样个体大小的伏尔加河欧洲鳇雌体的产卵量为83.66万粒,库拉尔河欧洲鳇的产卵量比伏尔加河少22.02%。
5、性腺成熟系数为3.9%~17.7%。
6、卵径3.33~3.84毫米。
7、卵重平均29.5毫克/粒。
8、附着基产黏性卵,黏附在砂砾、石头上。
9、孵化水温及时间当水温为12.6~13.8℃时,孵化时间持续8天;当水温为16~17℃时,仔鱼一般在出膜后9天,即部分开始转为向外部索饵。从卵中孵出的仔鱼,不在河中逗留,而立即游入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