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髎穴
次髎穴,出自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病证。直刺1-1.5寸。
- 隶属经络 足太阳膀胱经
- 主 治 月经不调、痛经等
- 主要配伍 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 功 能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 操作直刺 1-1.5寸
名称
次髎 (BL 32)
定位
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中。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2骶神经后支。
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浅层布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第二低神经和骶外侧动、静脉的后支。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患。
②小便不利,遗尿。
③遗精,。
④疝气。
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穴
痛经、月经不调:次髎、关元、三阴交。
痔、肛裂:次髎、长强、承山。
操作
直刺 l~1.5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古代文献摘录
《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
《铜人》:“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现代研究
治疗尿潴留
尿潴留又称小便不通,是指尿液潴留膀胱,小腹充盈隆起,胀急而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3年以来采用电针次髎穴为主治疗尿潴留86例,获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86例均来自住院病例,请针灸科会诊确诊为尿潴留,排除器质性病变及无尿症。其中男54例,女32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36岁;脑血管病引起者57例,下腹部手术引起者29例;病程最长者7天,最短者1天。
2治疗方法
2.1取穴:主穴取次髂。加减:肾气不足加肾俞、关元;膀胱湿热,筋脉阻滞加阴陵泉、三阴交。
2.2方法:患者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次髎用0.38mmx40mm毫针刺入第二骶后孔,用提插捻转手法让患者有沉胀感,然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治疗20分钟,随证配穴,常规针刺,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1日1次。
3治疗结果
治疗1~3次,拔出尿管小便能顺利排出者42例,治疗4~6次,拔出尿管小便能顺利排出者38例,治疗6次以上拔出尿管小便仍不能排出者6例。总有效率为93.02%。
4体会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尿潴留属中医学癃闭范畴,多由老年肾气虚弱,命门火衰,不能鼓舞膀胱气化,或因中焦湿热移注膀胱,阻遏膀胱气化,或因跌扑损伤,以及下腹部手术引起筋脉阻滞,影响膀胱气化而致小便不通。次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水,司二便,针刺次髂有通利小便的作用;虚证配伍肾俞、关元能振奋肾气,温补下焦元气,鼓舞膀胱气化而达启闭通尿的功效;实证配伍三阴交能疏通三阴经经气,行气化瘀,配阴陵泉能清利脾经湿热,疏通膀胱气化而通小便。现代医学认为尿潴留是大脑、脊髓病变引起的神经功能结构障碍而导致膀胱处于不能排空状态,而支配膀胱的神经有盆神经、腹下神经,它们均来自腰骶部脊髓,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即在腰骶部脊髓。盆神经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内括约肌松弛,因而促成排尿。次髎穴在第二骶后孔,局部有骶神经后支,盆神经由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发出,随骶神经出骶后孔,而后从骶神经分出。因此,针刺次髎穴能刺激盆神经使膀胱收缩,促成排尿。电针次髂穴为主治疗尿潴留不仅能减轻导尿的痛苦,而且能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机会,不失为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治疗原发性痛经
一项调查显示:痛经在我国妇女中的发病率为33.19%,青春期后约50%的女孩会出现痛经,其中有10~20%的症状比较严重。《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第8期报道了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周丽莎临床采用针刺次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被收治的5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24岁,病程最长者6年,最短者半年。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取双侧次髎穴,配以相关穴位,虚证配关元,寒证配命门或肾俞,热症配少府、阴谷。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双侧次髎穴,皮肤常规消毒,用0.38mm×40mm毫针双手进针,直刺1.5寸,针感向小腹及会阴部放射为准。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法。进针应轻巧、敏捷,针感要适度,尤其应该体察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精神状态,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经至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口服去痛片、甲芬那酸片等,以止痛解痉。用乙烯雌酚、黄体酮调节内分泌。一般治疗3个月经周期停药。痊愈的标准为:腹痛及全身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的标准为:腹痛及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可以坚持正常工作和学习。好转的标准为:腹痛及全身症状较前好转,但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和学习。无效:腹痛及全身症状未见改善。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37例患者中,痊愈18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18例患者中,痊愈7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4.21%。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