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楔尾伯劳

2022-07-06 15:41:04 百科资料

楔尾伯劳(学名:Lanius sphenocercus),是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全长255-315mm,喙强健具钩和齿,黑色贯眼纹明显,是伯劳中最大的个体。上体灰色,中央尾羽及飞羽黑色,翼表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长,凸形尾。

楔尾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林缘灌丛草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 中文名 楔尾伯劳
  • 别称 长尾灰伯劳
  • 二名法 Lanius sphenocercus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楔尾伯劳雄鸟额基白色,向后延伸为白色眉纹。额、头顶、枕、后颈、背直至尾上覆羽淡灰色。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条较宽的贯眼纹。贯眼纹上缘即为白色眉纹。颊、颈侧、颏、喉直至整个下体白色。肩羽与背同色。初级飞羽黑色,自第2枚以内均具超过羽长之半的白色羽基,构成醒目的白色翼斑。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而具较宽的白色端缘,基部亦白色,形成翼上的第2个白色翼斑。翼上覆羽黑色,初级覆羽具白色羽端和羽缘。尾凸形,中央2对尾羽黑色。其余尾羽基部黑色,端部白色,越往外者白色区域越大,至最外3枚尾羽呈白色,羽轴黑色。

楔尾伯劳

  楔尾伯劳雌体羽色似雄体,但黑羽染褐。

  楔尾伯劳幼鸟上体略沾淡褐,下体灰白色,微具暗褐色鳞纹。

  楔尾伯劳喙强健,先端具钩、缺刻和齿突.黑色,下嘴基部灰白。虹膜暗褐色。跗跪、趾黑褐色。爪钩状,黑色。幼鸟嘴、脚为角褐色。

栖息环境

  楔尾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林缘灌丛草地,也出现于农田地边和村屯附近的树上,冬季有时也到芦苇丛中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楔尾伯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站在高的树冠顶枝上守候、伺机捕猎附近出现的猎物。一有猎物出现,立刻飞去猎捕。食物主要为蝗虫、甲虫等昆虫和幼虫,除昆虫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小鸟及鼠类,能长时间追捕小鸟,抓捕后就地撕食或挂于树上的尖桩上撕食。性凶猛,其他鸟侵入巢区,则雌雄同时攻击,直至赶出巢区。常停息于树冠,枝头呜叫,呜声粗厉,似“zcha-zcha-zcha-zcha”。

楔尾伯劳

分布范围

  楔尾伯劳在中国以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夏候鸟、旅鸟);辽宁,河北以南至长江流域(旅鸟、冬候鸟);福建,广东,台湾(冬候鸟)。中国以外分布于蒙古,俄罗斯,朝鲜(夏候鸟、旅鸟)。

楔尾伯劳

繁殖方式

  楔尾伯劳的繁殖期为5-7月,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距地2-4m。巢的结构粗糙,外壁为树枝、草茎编成;中层有2-3.5cm厚的致密层,全由兽毛、羽及植物纤维编成;内衬细根、兽毛与羽编成的薄壁。巢的量度平均:外径19-21cm,内径10-12cm,巢高9cm,巢深4-5cm。满窝卵5-6枚,淡青色布以灰褐色及灰色斑。卵的量度为20.5-21mmx28-30mm。卵的孵化期15-16天,雏鸟坐巢期约20天。幼鸟离巢后在亲鸟的照顾下于巢区附近觅食。

楔尾伯劳

亚种分化

拉丁学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Lanius sphenocercus giganteus楔尾伯劳西南亚种Przewalski, 1887
Lanius sphenocercus sphenocercus楔尾伯劳指名亚种Cabanis, 1873

种群现状

  楔尾伯劳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楔尾伯劳

保护级别

  楔尾伯劳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楔尾伯劳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