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树

棠梨树,别名野梨、鹿梨、铁梨树、棠梨树。来源,蔷薇科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以叶、枝、根、果实入药。株高可达12米。 叶片卵形至长卵形,稀椭圆形,先端渐尖或骤尖,基部圆形,稀宽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伞形总状花序,花瓣白色。果实近球形,褐色,具斑点。花期3-4月,果期8-9月。喜高温及多湿环境,喜光、不耐荫,耐热、不耐寒,耐瘠。不择土壤。
- 中文名 棠梨树
- 外文名 Pyrus xerophila
- 别称 野梨、鹿梨、铁梨树、棠梨树
- 界 植物界
- 科 蔷薇科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黑褐色,被绒毛, 有时具刺。单叶互生;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1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锯齿尖锐,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睛绿色,初时有绒毛;叶柄长2~5厘米。花白色,直径2~3.3厘米,先叶开放,8~10朵,成伞房花序;花梗长1~2.5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密绒毛;花瓣5,倒卵形。先端圆形,基部狭小;雄蕊多数;花柱2~3。梨果球形,直径0.6~1.6厘米,褐色,有白色斑点,萼脱落。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
分布范围
长江流域各省,江苏、浙江、安徽(泗县)、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辽宁等地。
中药成分
果实含糖量19.62%,水分50.93%。叶含绿源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质。
主要价值
根、叶: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主治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用量0.5~1两。
果实:健胃,止痢。用量0.5~1两,外用适量。
性味归经
根、叶:微甘、涩,凉。
果实:酸、甘、涩,寒。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①陆玑《诗疏》:"甘棠,今棠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清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②《救荒本草》:"棠梨树,今处处有之,生荒野中。叶似苍术叶,亦有团叶者,有三叉叶者,叶边皆有锯齿,又似女儿茶叶,其叶色颇白。开白花,结棠梨如小楝子大。" ③《纲目》:"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涩者杜,甘者棠。杜者涩也,棠者糖也,三说俱通,末说近是。""棠梨,野梨也。霜后可食,其树接梨甚嘉,有甘酢、赤白二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