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

棘胸蛙(拉丁名: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石蛤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型蛙类,并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是南方丘陵山区生长的一种名贵山珍,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
- 中文学名 棘胸蛙
- 拉丁学名 Quasipaa spinosa
- 别称 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石蛤等。
- 界 动物界
- 门 脊椎动物门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石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亚纲:滑体亚纲(Lissamphibia) 是两栖纲现存的唯一个亚纲。
目:无尾目(Anura)
亚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
科:蛙科(Ranidae)
属:蛙属(Rana)
种:石蛙
分布:分布在中国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是中国最大的食用蛙
形态特征
棘胸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甘美,营养丰富,列为宾馆、酒家推荐的山珍名菜,亦是人们难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称。但因该蛙白天生活于山涧或阴湿岩石缝中,黄昏以后才出洞活动,扑以小型鱼、虾及各种昆虫为食,其活动规律和生长环境与毒蛇相似,因此捕捉时较危险。
生长习性
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5~25℃,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躲藏在洞穴里。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
石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解剖观察47只成蛙,在胃和肠中发现的食物有57种。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生存环境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地区分布
棘胸蛙在该区分布广泛。尤以西部的井冈山、宁冈、安福一带山区数量较多。但由于人们的大量捕捉,既有的野生数量骤降。为满足人们和市场需要,目前井冈山市已建立了一个以年产10吨的棘胸蛙人工繁殖场,使国内外到井冈山参观旅游者都能品尝此山珍佳品为快。
饲养技术
场地
环境要求僻静,冬暖夏凉,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山溪水、冷泉水或地下水等,要求水源充足、水温稳定, 一般夏季最高水温应低于30℃;排灌方便,没有对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水源的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养殖设施
建在室内的养殖池要求通风、凉爽。各类蛙池以砖砌、水泥抹面为宜,呈方形,池底略为倾斜,池上方安装进水管、最低处开排水孔,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池上口设网盖。建在室外的养殖池应设凉棚,应符合棘胸蛙的生活习性。
人工繁殖场的建造
1、亲蛙池的建造:亲蛙池面积以300-400平方米为宜。水面过小,则水温、水质变化激烈,影响亲蛙的正常发育;水面过大,则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米,能蓄水1m左右。池底应有少量软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以1:1为佳。陆地应种植草木、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水葫芦等,便于亲蛙的隐蔽和栖息。
2、 产卵池的建造:产卵池面积较小,一般50-6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浅水区的面积占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
3、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孵化池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1-2平方米,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蛙卵孵化还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口型,底面积1-2平方米,箱体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竿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4、 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质池。饲养初期,以水泥壁土质池饲养效果好,一方面池水较清,池水不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变化为幼蛙时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竹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4平方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10-2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在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植瓜果遮荫。
人工繁殖技术
1、亲蛙的选择 选作人工繁殖的亲蛙,无论雌雄,一般要求2龄以上,体重300克以上。个体小的亲蛙精子和卵子含量少,质量差,受精率也低。成熟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富有弹性,用手轻轻触其腹部,可感到成熟的卵粒。雄蛙喉部黄斑明显,鸣叫高昴。雌雄亲蛙均无病无伤,精力旺盛。
2、亲蛙的运输 亲蛙运输宜在春、秋两季进行,夏季高温酷暑,冬季严寒冰冻,均不宜运输。运输容器可用木箱或塑料箱。其高度约10厘米,大小以便于搬运为准。装箱时,箱底先垫铺一层水草。亲蛙装入小纱布袋中,每袋装1只,然后放入箱中。每袋之间也用水草隔开。装满后再铺一层水草,最后将箱子叠起盖严。运输途中每隔3-4小时洒水一次,保持蛙体湿润,这样可运5-6天。需要注意的是:亲蛙在起运之前,要先停食2-3天,以减少运输途中排泄粪便和感染疾病。另外,运输途中尽量减少震动,以免亲蛙受伤。
3、亲蛙的饲养管理
(1)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 亲蛙个体大,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放养密度过大,亲蛙在池内相互干扰,争食争地盘,影响其正常发育,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2只,雌雄为1:1或2:1,雄蛙过多,不仅与雌蛙争食争场所 ,而且易引起相互厮杀受伤,影响正常发育。
(2)饲养管理 在亲蛙下池前10天左右,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亲蛙下池时用2‰的食盐水浸泡15-20分钟,再下池。亲蛙下池后,开始由于环境改变,很少出来活动,稍有声响即潜入水中。4-5天后即可活动摄食。亲蛙的饲料要求达一定的蛋白质含量,以亲蛙积累营养物质,促进其性腺发育成熟。在日常饲养中注意加入一定的肉骨粉和蛋氨酸,以增加怀卵量和精子活力。高脂肪、高热量的饲料少喂,以免亲蛙脂肪积累过量而导致难产。最好投喂一些鲜活饵料,如蚯吲、小鱼、虾、螺蚌肉等。越冬后的亲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6%,产卵后1-2月,投喂量为体重的8-10%。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定点投喂。
(3) 投喂方法 一般在池边设食台,其底部用密网、窗纱布或编织袋,钉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于水面,使食台内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深,将活食投放于其内,让亲蛙自由摄食,膨化颗粒饲料也可投放在食台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活饵死亡发臭或饲料变质,均应及时清除。
4、 人工催产
(1) 催产药物、剂量及药液配制:用于亲蛙催产的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3-5毫克或800-1000国际单位;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20-25微克;其它蛙类的脑垂体,剂量为每千克亲蛙用6-8个。雄蛙剂量减半。也可用高效催产合剂、混合激素等。配制药液时,先称欲催产的亲蛙总体重,根据不同药物剂量,计算出用药量;再根据每只蛙注射1毫升-2毫升的份量计算出注射用生理水的用量,将药物溶解于水中。
(2)注射的部位和方法。当水温达20℃以上,雄蛙鸣叫频繁,雌蛙腹部膨大时,即可催产。注射部位有腿部肌肉或腹部皮下。肌肉注射时,注射器与蛙体成450角进针1.5厘米;皮下注射时,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按水平方向进针2厘米;退针时轻轻按摩针孔,以防药液外溢。注射后应静放片刻,然后雌雄按1:1配比放入产卵池,6-8小时后,雄蛙叫声高昴,开始追逐拥抱雌蛙,即产卵受精。若超过10小时还未见抱对,需注射第二针,剂量为第一针的80%。
5.人工授精
亲蛙注射催产剂4—5小时后,即可见雌雄亲蛙互相追逐、拥抱,这时左手抓住蛙,右手顺着泄殖腔方向挤压雌蛙腹部,将卵子从泄殖孔挤入脸盆内,另一人解剖雄蛙,取出精巢并切碎,加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拌匀制成精子悬液,泼洒在卵子上,用羽毛搅拌1-2分钟,使精卵充分混合接触,然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或孵化箱内孵化。 6.受精蛙卵的人工孵化
(1) 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蛙卵的设备大小由受精卵的数量多少而定,一般50—60厘米深的水体,每平方米可放受精卵5000—6000粒,水泥池、水缸、瓷盆、木盆、水族箱、鱼苗网箱等均可作为孵化工具,其中以水泥池和鱼苗网箱的孵化效果最好。使用前,孵化工具须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5—6天 ,然后注入清水,保持水深30—40厘米,用洗净消毒后的水花生等水草均匀地捕在水中,以不露出水面为好,用以支撑卵块,防止下沉,然后将受精卵块轻巧移放在水草上并漂浮水面。
(2)孵化的环境条件:蛙卵的孵化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适宜能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a.水温是蛙卵孵化的主要条件之一,棘胸蛙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1℃,最适水温为25—31℃,水温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