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棕眉山岩鹨

2022-07-02 22:08:14 百科资料

棕眉山岩鹨(学名:Prunella montanella)是岩鹨科、岩鹨属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头和头侧黑色,有一长而宽阔的皮黄色眉纹从额基一直向后延伸至后头侧,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栗褐色具黑褐色纵纹。两翅黑褐色,翅上有黄白色翅斑。下体黄褐色或皮黄色,胸侧和两胁杂有细的栗褐色纵纹。

棕眉山岩鹨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缘、河谷、灌丛、小块丛林、农田、路边等各类生境。繁殖期则栖于西伯利亚泰加林地带,尤以河谷地带较常见。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地上奔跑迅速,善藏匿,常躲藏在茂密的灌草丛中,很少呜叫。遇人很远即飞,每次飞不多远又落入灌丛。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草子、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食物。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国、韩国、蒙古、黎巴嫩等地。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棕眉山岩鹨
  • 拉丁学名 Prunella montanella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额、头顶、枕、头侧黑色,眉纹皮黄色或棕黄色、长且宽阔,从额基侧一直延伸到头后侧。后颈、背、肩栗褐色,各羽均具有黑褐色羽干纹或羽干纹不明显。有的背、肩呈淡褐或棕褐色具栗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灰褐或橄榄褐色,尾灰褐或黑褐色,翅上覆羽褐色或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黄白色或棕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翅斑。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羽缘淡红褐色。颏、喉、上胸棕色或黄褐色,胸部羽基黑褐色微呈鳞状斑,胸侧和两胁黄褐色或棕色、具栗褐色纤细纵纹,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皮黄色或皮白色沾棕。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淡。

  虹膜黑褐或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褐色,脚淡黄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跖

  雄性

  15-21克

  130-165毫米

  9-12毫米

  67-74毫米

  58-73毫米

  15-22毫米

  雌性

  15-19克

  130-160毫米

  10-12毫米

  66-83毫米

  55-70毫米

  15-24毫米

近种区别

  相似种褐岩鹨(Prunella fulvescens)与棕眉山岩鹨较为相似,但褐岩鹨头顶暗褐色.头侧黑色,眉纹白色,体侧无斑纹。区别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栖息环境

  棕眉山岩鹨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缘、河谷、灌丛、小块丛林、农田、路边等各类生境。繁殖期则栖于西伯利亚泰加林地带,尤以河谷地带较常见。

生活习性

  行为: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地上奔跑迅速,善藏匿,常躲藏在茂密的灌草丛中,很少呜叫。遇人很远即飞,每次飞不多远又落入灌丛。

  迁徙:棕眉山岩鹨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每年10月初开始迁来中国,10月下旬到11月末陆续到达中国越冬地,翌年3-4月开始迁往西伯利亚繁殖地。在中国长白山于5月15日还采得标本。说明在5月初还有未迁走的。

  叫声:叫声为清脆的"seereesee"或"si-si-si-si"声;鸣声为尖颤鸣。

  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草子、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食物。

分布范围

世界

  存在(繁殖地):俄罗斯(东亚部分、中亚部分、欧洲部分)。

  存在(居住地):中国、韩国、蒙古。

  游荡(非繁殖):黎巴嫩、朝鲜。

  游荡(季节性不确定):白俄罗斯。

  游荡: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波兰、瑞典、美国。

  存在和起源不确定:印度。

中国

  棕眉山岩鹨在中国系冬候鸟,主要越冬于中国辽宁(东南部凤城、庄河、南部大连、营口、西部建平、义县、兴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河北、北京、山东、河南、陕西、宁夏(贺兰山)、青海(西宁)、甘肃(西北部武威,偶尔至上海和四川会东。迁徙期间经过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吉林(长白山、延边、通化、四平)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营巢于西伯利亚北部泰加林中,5月中下旬雄鸟即频繁地站在树上或灌木顶端鸣叫。巢多置于小树上或灌木上或灌木丛中地上。巢主要由细枝、枯草茎、枯草叶、草根和苔藓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草茎、苔藓和毛发。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6枚,多为5枚,卵蓝色或淡蓝绿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7-22毫米×12-14毫米。

亚种分化

2亚种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棕眉山岩鹨东部亚种

  Prunella montanella badia

  Portenko,1929

  棕眉山岩鹨指名亚种

  Prunella montanella montanella

  Pallas,1776

  关于亚种分化,尚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将棕眉山岩鹨分为2亚种,即指名亚种 (Prunella montanella montanella)和东部亚种(Prunella montanella badia)。前者分布于西伯利亚北部,从乌拉尔北部往东到叶尼塞河下游盆地和哈坦加河;后者分布于叶尼塞河或哈坦加河以东到阿纳德尔盆地和楚科奇半岛。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羽色深浅不同,指名亚种较淡,纵纹较多(Dement'ev and Gladkov 1954;Vaurie 1959;De Sehauensee 1984)。但有的学者认为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意分为2亚种而为单型种(郑作新1976,199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在欧洲,估计繁殖种群数量为100-500对,相当于200-1000只个体(国际鸟类联盟2004年),欧洲占全球种群数量不足5%。据估计,俄罗斯的种群数量约为100-10000对繁殖对(巴西,2009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