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木虱

梨木虱,拉丁学名为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属半翅目木虱科,是中国梨树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若虫刺吸芽、叶、嫩枝梢汁液进行直接为害,梨木虱成虫不为害,只产卵,产卵后迅速死亡。幼、若虫分泌黏液,招致杂菌,使叶片造成间接为害、出现褐斑而造成早期落叶,同时污染果实,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品质。
- 中文名 梨木虱
- 拉丁学名 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 纲 昆虫纲
特征描述
成虫分冬型和夏型,冬型体长2.8~3.2毫米,体褐至暗褐色,具黑褐色斑纹。夏型成虫体略小,黄绿色,翅上无斑纹,复眼黑色,胸背有4条红黄色或黄色纵条纹。卵长圆形,一端尖细,具一细柄。若虫扁椭圆形,浅绿色,复眼红色,翅芽淡黄色,突出在身体两侧。


发生规律
在东北地区1年发生3~5代,在冀中南部区一年发生6~7代。以冬型成虫在落叶、杂草、土石缝隙及树皮缝内越冬冀中南部为例,在早春2~3月份出蛰,3月中旬为出蛰盛期在梨树发芽前即开始产卵于枝叶痕处,发芽展叶期将卵产于幼嫩组织茸毛内叶缘锯齿间、叶片主脉沟内等处。若虫多群集为害,在果园内及树冠间均为聚集型分布。若虫有分泌胶液的习性,在胶液中生活、取食及为害。直接为害盛期为5~7月份,因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到7~8月份,雨季到来,由于梨木虱分泌的胶液招致杂菌,在相对湿度大于65%时,发生霉变。致使叶片产生褐斑并坏死,造成严重间接为害,引起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树的枯枝落叶杂草,刮老树皮、严冬浇冻水,消灭越冬成虫。
(2)在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洒90%乙酰甲胺磷(诺德仕)可溶粒剂1500-2000倍或者菊酯类药剂1500~2000倍液,控制出蛰成虫基数。
(3)在梨木虱严重发生时,可选用240g/L螺虫乙酯、(1.8%、3.2%、5.0%)阿维菌素、90%乙酰甲胺磷(诺德仕)可溶粒剂防治梨木虱。若要求速效,可添加菊酯类药剂酌量。因梨木虱对吡虫啉等药剂抗性的加大,使用时应缩小倍数。
地理分布
国内各梨产区均有发生,尤以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梨区发生普遍。温度高时虫口密度集中就能形成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