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桨鱼

2022-07-08 12:34:32 百科资料

桨鱼英文名:Oarfish(桨鱼)或者Ribbon Fish(带鱼) 又称皇带鱼,长10-50英尺(3-15.2米),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部和地中海,深及3,000英尺海洋。皇带鱼属于月鱼目、皇带鱼科,主要有勒氏皇带鱼和鲱王皇带鱼两种。它是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整个身体上方有一个鲜红的背鳍,嘴很小而且没有牙齿。

  • 中文名 桨鱼
  • 外文名 Oarfish
  • 又称 皇带鱼
  • 长度 长10-50英尺
  • 分布于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部

简述

  英文名:Oarfish(桨鱼)或者Ribbon Fish(带鱼) 又称皇带鱼

  拉丁文学名:Regalecus glesne

  体型:10-50英尺(3-15.2米)

浆鱼图片集萃

  栖息范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部和地中海

  栖息深度:深及3,000英尺(914.4米)

  皇带鱼属于月鱼目、皇带鱼科,主要有勒氏皇带鱼和鲱王皇带鱼两种。它是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最大能长到50英尺(15.2米),重100磅(90.72斤)。

  月鱼目(Lampridiformes)皇带鱼科(Regalecidae)蜿蜒呈长带形的大型鱼,学名为Regalecus glesne。 广布於热带深海。长约可达9公尺(30.5呎),重约300公斤(660磅)。体亮银色;腹鳍红色,桨状,故英 文原意为「桨鱼」;背鳍亦呈红色,很长,有两层楼那么高,始於头顶如鬃冠。很少见於水面,有

桨鱼 桨鱼

  人偶尔见到,误为「海蛇」。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横扫海底,摧毁一切的怪兽。

  皇带鱼很容易辨认,身体和比它们小许多的带鱼一样银光闪闪,并且在整个身体上方有一个鲜红的背鳍。它们的嘴和带鱼不同,很小而且没有

桨鱼

  牙齿。它们用成列的鳃帮忙把甲壳类动物吸到嘴里。

生活习性

  桨鱼栖息于800-1000米的深海海域,有时到20-100米的浅水区域活动;单独生活;通常悠游于暗无天日的深海中,喜欢混在鲑鱼或鲱鱼群中活动,因此又称"鲱鱼王"。

桨鱼

  桨鱼属于肉食性鱼类,其食物包括各种中小型鱼类、乌贼、磷虾、螃蟹等,尽管它巨大的身躯和丑陋的面孔显得狰狞可怖, 但桨鱼的游动速度很慢,也不具备其它带鱼那样杀伤力极强的满口利齿,平时只是头朝上尾朝下漂浮于海底,待猎物流过嘴边时一口吸入,其坚硬的上下颚足以咬碎甲壳类。

桨鱼

  它们生活在深及800米以下的深海生活,所知道来到海面的桨鱼都是生病或者将死的。不过也有科学家相信它们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只剩下前半个身体仍旧能活下去。许多人认为古代航海者传说中的大海蛇就是来自桨鱼的形象。

繁殖生育

  11月中旬,是桨鱼交配繁殖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无数的桨鱼便会从四 面八方聚集到南太平洋萨瓦伊岛附近进行集体交配。科学家们至今仍然还没有弄清楚桨鱼是依靠什么方式定位,从而每年都能准确的回到这里来。

桨鱼

  它们分别围成无数的小团,或几十条一团或一百多条一团,扁平而细长的身体相互扭曲、缠绕裹在一起,在布满珊瑚礁的海底蠕动、翻腾。但是,无论大一点的团还是小一点的团,其中都只有一条雌性桨鱼。而纠缠在它周围的则是其众多的追求者。

  科学家经过观察后发现,雌桨鱼在繁殖期间会连续2周不定时的产下总共大约10万枚鱼卵。而它每产一次卵之后,周围的数条雄性桨鱼便争先恐后的排出自己的精子。恐怕此时没有谁能知道哪枚卵是被哪条雄性桨鱼的精子受精而来的。 雄性桨鱼在完成交配之后,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自相残杀,都迅速的离开这里。但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没有在桨鱼繁殖的水域发现其有自相残杀的事件发生。经过推断,科学家们认为桨鱼繁殖季节可能体内会分泌一种特殊的酶来抑制住这种自相残杀的冲动。

  交配结束的雄桨鱼离去了,但是更多的雄桨鱼正陆续赶来。它们会继续的和雌桨鱼纠缠在一起,等待它的下一次产卵。这一过程大约要持续2个星期左右,之后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被鱼卵染成白色的珊瑚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