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文

桓文,汉语词语,解释为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
- 中文名称 桓文
- 拼音 huán wén
- 注音 ㄏㄨㄢˊ ㄨㄣˊ
- 解释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
词语出处
桓文,春秋五霸中 齐桓公 与 晋文公 的并称。
《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之徒,无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后汉书·皇甫嵩传》:"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 桓 文 之事也。" 唐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节制非 桓 文 ,军师拥熊虎。" 清 叶燮 《原诗》:"若徒窃汉唐之规模,而无桓文之才术,欲自雄于世,此宋襄之一战而败,身死名灭,为天下笑也。"
历史人物
齐桓公
- 尊王攘夷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 ,名"小白"。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诸侯与齐桓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另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
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
晋文公
- 制霸中原
晋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