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桂枝附子汤

2022-07-02 06:49:15 百科资料

桂枝附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祛风温经,助阳化湿之功效。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 名称 桂枝附子汤
  • 别名 桂附汤(《活人书》卷十二)
  • 出处 《伤寒论》
  • 组成 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
  • 功用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

歌诀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组成

  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用法用量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功用

  1.《医门法律》:祛风温经,助阳化湿。

  2.《金鉴》: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主治

  1.《伤寒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2.《伤寒论方解》: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方义

  方中桂枝散风寒,通经络,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补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风胜湿之功。

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伤寒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方论选录

  1.《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

  2.《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

  3.《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一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二枚或三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各家论述

  1.成无己: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注解伤寒论》)

  2.方有执:桂枝附子汤者,即上篇之甘草附子汤以姜,枣易术之变制也。去术者,以寒本无汗,不似风之自汗而湿多也;用姜、枣者,以寒属阴,不如风阳之能食也,然去彼取此虽少殊,而其所以散风除湿则均耳。(《伤寒论条辨》)

  3.柯 ?琴: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彼治下后脉促胸满而微恶寒,是病在半表,仍当是桂枝为君,加附子为佐。此风寒湿相合而搏于表,当从君君臣臣之制,则桂、附并重可知。(《伤寒论来苏集·伤寒附翼》)

  4.曹颖甫:"病情至此,非重用透发肌理之桂枝,不足以疏外风;非重用善走之附子,不足以行里湿;外加生姜、甘草、大枣以扶脾而畅中,使之由里达表,而风湿解矣。(《伤寒发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