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2022-07-11 20:41:12 百科资料

本书系统详细全面介绍了MRI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首先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系统核磁共振的宏观表现。包括纵向磁化、θ角脉冲,弛豫过程、弛豫时间,纵向弛豫过程和纵向弛豫时间T1,横向弛豫过程和横向弛豫时间T2,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遵守的规律,核磁共振信号及其影响因素。全书共11章。
- 中文名称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 作者 熊国欣,李立本编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ISBN 9787030196569
- 出版时间 2007-08
内容简介
首先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的能级、核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和核磁矩等,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进动、能级的分裂,射频脉冲及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系统核磁共振的宏观表现,包括纵向磁化、θ角脉冲,弛豫过程、弛豫时间,纵向弛豫过程和纵向弛豫时间T1,横向弛豫过程和横向弛豫时间T2,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遵守的规律,核磁共振信号及其影响因素。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第2章 核磁共振的宏观描述
第3章 纵向磁化和T1对比
第4章 横向磁化和T2对比
第5章 图像重建:层面选取
第6章 图像重建: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
第7章 脉冲序列
第8章 T<sub>1</sub>、T<sub>2</sub>和质子密度加权脉冲序列
第9章 K 空间
第10章 MRI中的伪影
第11章 MRI扫描仪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