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栀子豆豉汤

2022-07-10 12:13:35 百科资料

栀子豆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证治准绳·幼科》卷五。具有①清热除烦②清热、泻火、凉血之功效。主治①小儿痘疹,虚烦。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发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豆豉汤主之。

  • 中文名称 栀子豆豉汤  
  • 别名 栀子豉汤(《伤寒论》)
  • 出处  《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 组成 山栀、豆豉
  • 功用    ①清热除烦②清热、泻火、凉血

组成

  山栀 十四个,豆豉半两。

用法用量

  上,水二盏,先煮栀子一盏,内豆豉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即止。

功用

  ①清热除烦。

  ②清热、泻火、凉血。

主治

  ①小儿痘疹,虚烦。

  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发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豆豉汤主之。

方义

  ①栀子苦寒,清热泻火,通利三焦,豆豉辛甘微寒,宣郁清热达表,一宣一泻,相互为伍,相互配合,可以促使郁热分消而症状解除。

  ②《伤寒来苏集》谓:"栀子苦能泻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烦愦愦,懊恼结痛等症;豆形象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

  ③《成方便读》谓:"栀子色赤人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烦热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缓;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气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热,其味甘而变苦,故其治能除热化腐,宣发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人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则力过耳。"

  ④《医理真传》谓:"栀豉汤一方,乃坎、离交济之方,非涌吐之方也。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温。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者,是取其有既济之功。前贤以此凡列于涌吐条,未免不当。独不思仲景既列于汗、吐、下有虚烦之症,犹有复吐之理哉。"

  ⑤《本草经疏》谓:"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皱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

  ⑥《药鉴》谓:"栀子,主心烦懊恼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皱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人药,能止吐血。"

加减化裁

  如果要兼顾气虚的人,就要加上甘草,成为栀子甘草豆豉汤;如果要兼顾呕吐的人,就要加上生姜,成为栀子生姜互鼓汤。

附注

  凡是风温、春温、冬温、暑温邪热初入气分者,均可使用本法。(《国医圣手董建华经验良方赏析》)

附方

  名称:栀子豆豉汤

  组成:枳实 、山栀子各一钱,厚朴二钱,大黄(另研)、豆豉各三钱

  用法:上锉。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一大盏,却下大黄再煎,去滓温服

  主治:伤寒六七日后,因酒食所伤,胁腹疼,大便结,发热,发渴。

  出处:《普济方》卷一四六引《德生堂方》

重要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三)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

  《证治准绳(五)科幼》:"盖火旺则津液水亏,故心肾合而为燥,宜用栀子豆豉汤。"

  《简明中医病证辞典》:"少阳者,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

  《国医圣手董建华经验良方赏析》:"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恼,起卧不安,欲呕不得,无中焦证,栀子互豉汤主之。"

  《临证中药500味手册配彩图》:"热病虚烦不眠,心中懊恢;邪在上焦气分,可配淡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如栀子豆豉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