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属

栀子属(学名:Gardenia Ellis, nom. cons.)是被子植物门金鸡纳亚科下的一个属,该属物种为无刺型灌木植物(少数是乔木)。其花萼为檐管状或佛焰苞状,花序为伞房状的聚伞花序。共有约25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物种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当作庭院观赏植物。栀子是中国传统香花之一,其适应性好,栽培历史悠久,文史底蕴深厚。
该属由英国药理学之父,英国教会牧师史蒂芬·埃利斯(英文:John Ellis ,1710–1776)于1761年设立。
- 中文名 栀子属
- 学名 Gardenia Ellis, nom. cons.
- 族 栀子族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灌木或很少为乔木,无刺或很少具刺。叶对生,少有3片轮生或与总花梗对生的1片不发育;托叶生于叶柄内,三角形,基部常合生。花大,腋生或顶生,单生、簇生或很少组成伞房状的聚伞花序;萼管常为卵形或倒圆锥形,萼檐管状或佛焰苞状,顶部常5-8裂,裂片宿存,稀脱落;花冠高脚碟状、漏斗状或钟状,裂片5-12,扩展或外弯,旋转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背着,内藏或伸出;花盘通常环状或圆锥形;子房下位,1室,或因胎座沿轴粘连而为假2室,花柱粗厚,有或无槽,柱头棒形或纺锤形,全缘或2裂,胚珠多数,2列,着生于2-6个侧膜胎座上。浆果常大,平滑或具纵棱,革质或肉质;种子多数,常与肉质的胎座胶结而成一球状体,扁平或肿胀,种皮革质或膜质,胚乳常角质;胚小或中等大,子叶阔,叶状。



属下物种
序号 | 中文名称 | 拉丁文 | 特征 |
---|---|---|---|
1 | 匙叶栀子 | Gardenia angkorensis | 叶小,倒卵形或匙形,长度在4厘米以下,顶端钝圆。 |
2 | 狭叶栀子 | Gardenia stenophylla | 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宽0.4-2.3厘米;果长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1-1.3厘米,有纵棱,棱有时不明显。 |
3 | 海南栀子 | Gardenia hainanensis | 乔木;萼裂片长4-5毫米;果有纵棱,纵棱有时不明显。 |
4 | 栀子 | Gardenia jasminoides | 灌木;萼裂片长10-30毫米;果有翅状的纵棱5-9条。 |
5 | 白蟾(变种) | Gardenia jasminoides var. fortuniana | 花重瓣。 |
6 | 大黄栀子 | Gardenia sootepensis | 叶上面被短柔毛,下面密被绒毛;果顶端无宿存的萼裂片。 |
生长环境
该属物种 | 生长环境 |
---|---|
匙叶栀子 | 生于山坡或山谷的溪边林中或灌丛,少见。 |
狭叶栀子 | 生于海拔90-800米处的山谷、溪边林中、灌丛或旷野河边,常见于岩石上。 |
海南栀子 | 生于海拔70-1200米处的山坡或山谷溪边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海南澄迈县白石山。 |
栀子 | 生于海拔10-1 500米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 |
白蟾(变种) | 中国中部以南各省区有栽培,多见于大中城市。 |
大黄栀子 | 生于海拔700-1 600米处的山坡、村边或溪边林中。 |
地理分布
该属物种主要分布该属共有约25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5种、1变种,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育苗地应选择东南向的山脚处或半阳的丘陵地为好,土壤以疏松肥沃、透水通气良好的砂壤土为宜,播前深翻土地,耙细整平,作宽1~1.2米、高17厘米左右的苗床。定植地宜选坐北朝南或东南向,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冲积壤土、紫色壤土和砾质土栽培。重黏土和重盐碱土不宜种植。选地后宜冬前深翻,使其冻垡。
繁殖方式
可用种子、扦插和分株三种方法繁殖。种子繁殖的苗木数量大,成株后生长势强,是目前生产上主要的繁殖方法。目前也有用嫁接繁殖的。
⑴种子繁殖 春、秋二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佳。春播多在2月下旬至3月初,秋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将选择好的栀子果实剪破,取出种子用清水浸泡12小时,捞出下沉的充实种子,晾至半干即可播种。播前苗床先泼施入粪尿作为基肥,整平后按行距25厘米开深2厘米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覆1~2厘米厚的草木灰与磷肥拌和的营养土,稍镇压,再盖一薄层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每亩用种2~3千克。
⑵扦插繁殖 一般于2月下旬至4月之间,或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进行,选择优良健壮、生长2~3年的枝条,剪成17~20厘米的插条,在高畦上按行距15~30厘米、株距约8厘米扦插。扦插时枝条应稍微倾斜在苗床上,人土约2/3,上端留1个芽节露出土面。插后经常浇水,保持床土湿润,管理得当,1年后即可定植。
⑶分株繁殖 于春季或秋季,选择优良健壮的株系,刨开表土,将幼株从母株相连处分挖出来,然后单独栽植,施浇稀粪水,促其成活。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幼苗出土后,揭去覆盖物,经常保持苗床湿润,及时除去杂草,追肥2~3次,分期分批匀苗,最后保持株距在7~10厘米,必要时适当培土。定植后特别加强中耕除草,每年保持2次以上,中耕除草宜浅,冬季结合根际培土进行防冻保湿。
整形修剪:栽植后1年就应修剪株芽,将主干30厘米左右以下的芽全部抹去,确保树形小乔木化,然后依照树的长势,修剪成内空外圆层次分明的树冠。
追肥:在3月底4月初,每亩施尿素3~4千克为开花奠定营养基础,壮果肥在花谢后的6月下旬,每亩深施复合肥4~6千克,此次忌施氮肥,以防止夏梢过量抽发,导致结果部位迅速上移。立秋节气前后重施花芽分化肥,每亩施尿素6-7千克,配合粪尿水200千克,挖穴水施,施好这次肥是增产的关键。每年冬季中耕除草后每亩施临时混合的尿素10~20千克,磷肥30~40千克,以补充营养,使其安全越冬。
药用价值
该属物种的即栀子、海南栀子、狭叶栀子和匙叶栀子从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其果实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其中栀子最为常用,果实也可作为黄色染色剂。亦为庭园观赏植物。
化学成分
该属植物化学成分多样,包括单萜、三萜、黄酮、藏红花素、有机酸及挥发油等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
栀子属植物中含有大量色素子素成分,如栀子素,现已分离得到栀子素A、B、C、D、E。栀子素多黄酮类,极性小。1991年中国梁惠玲等从大黄栀子花中分得4,7-2二羟基黄酮。
环烯醚萜类
从栀子果实的醇提物中水溶性成分经活性炭和硅藻土除杂处理后上硅胶柱色谱,以氯仿甲醇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可将此类成分按极性大小依次洗下。
Inouye等从栀子中得到栀子苷即京尼平苷、羟异栀子苷,山栀子苷、栀子酮苷,鸡矢藤次苷甲酯,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甲酯及栀子苷酸等多种化合物。王宠云等又从栀子的种子中分得京尼平葡萄糖苷。
三萜类
秦国伟等从栀子花的乙醇乙酯提取物中分得一种抗早孕作用的新三萜酸即栀子花乙酸,而后又分离到另一种新三萜酸即栀子花甲酸。
有机酸酯类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先后从栀子中分离出绿原酸、3,4-2咖啡酰-5-奎尼酸、3,4-2二氧-咖啡酰奎尼酸、脂环酸苦藏红花酸、3-氧-2咖啡酰2-2氧-2-芥子酰奎尼酸。1999年我国王钢力等从大黄栀子果实中分离到双分子奎尼内酯。
挥发油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从栀子属植物的花、果实、叶中提取到挥发性成分鉴定出85个化合物如乙酸苄酯、苯甲酸甲酯、橙花叔醇、反2-4癸二稀醛、棕榈酸、丹皮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