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柴葛解肌汤

2022-07-10 09:08:08 百科资料

柴葛解肌汤是一剂辛凉解表剂,由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等药组成。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证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 中文名 解肌清热
  • 主治 外感温邪,内有郁热
  • 分类 解表剂-辛凉解表
  • 出处 《伤寒六书》

来源

  <伤寒六书>卷三。

异名

  葛根解肌汤( <古今医鉴>卷三)、柴胡解肌汤( <万病回春>卷二)。

​组成

  柴胡6g葛根9g甘草3g黄芩6g羌活3g白芷3g芍药6g桔梗3g石膏6

用法

  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热服。

柴葛解肌汤

功用

  辛凉解肌,清泻里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加减

  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运用

  临床多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于表邪未解里始郁热者。

方解

  本证为风寒表邪未解,又化热入里。病邪在肌表,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治之。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散表邪而治头痛,黄芩、石膏清泻里热,共为臣药;白芍、甘草酸甘敛营,以防疏散太过;桔梗宣利肺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佐药。甘草又能和诸药。

  1、合病与并病的区别:合病-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的症状未愈又出现另一经的症状。

  2、本方的证治要点在于: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3、方中柴胡、黄芩为和解少阳之药;石膏、白芷治疗阳明经;羌活、葛根治疗太阳经。

研究

  具有解热,镇静,镇痛和促进体液抗体的产生。

  1.解热:柴葛解肌汤口饲家兔,对内毒素诱致的发热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对内生性致热原(白细胞致热原)诱发的发热也有显著解热作用。伴随柴葛解肌汤的解热,脑脊液中的cAMP含量下降。环核苷酸是一种中枢发热介质,推测其解热机制与中枢组织中环核苷酸含量变化有关。

  2. 镇静:以13.5g/kg剂量口饲小鼠,90分钟后自主活动数明显减少,维持2小时以上。

  3.镇痛:以小鼠热板法实验表明,小鼠口饲13.5g/kg柴葛解肌汤后60分钟,痛阈值提高48.4%;90分钟后,提高74.2%。但在小鼠扭体实验中,口饲等剂量柴葛解肌汤后半小时,镇痛率仅28.6%。

  4.诱生体液抗体的产生:以内毒素作抗原注射小鼠,于第2次给予抗原后口饲给予柴葛解肌汤5日,能显著促进动物血液中抗内毒素抗体效价的增高。

试验

  以90g/kg剂量的柴葛解肌汤一日内口饲2次,观察7日,未见动物异常。

方歌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论述

  ①《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寒邪在经,羌活散太阳之邪(用此以代麻黄),芷、葛散阳明之邪,柴胡散少阳之邪;寒将为热,故以黄芩、石膏、桔梗清之(三药并泄肺热),以芍药、甘草和之也。

  ②《删补名医方论》:葛根、白芷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佐膏、芩治诸经热,而专意在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上行三阳;甘草和诸药通调表里。

  ③《成方便读》:以柴胡解少阳之表,葛根、白芷解阳明之表,羌活解太阳之表,如是则表邪无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必内郁而为热,热则必伤阴,故以石膏、黄芩清其热,芍药、甘草护其阴,桔梗能升能降,可导可宣,使内外不留余蕴耳。用姜、枣者,亦不过借其和营卫,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

  ④《方剂学》:方用葛根、柴胡解肌退热为主药;羌活、白芷解表邪,并宣痹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均以为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和营泄热,桔梗宣利肺气,以助疏泄邪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并以和中,五药均以为佐;甘草又兼调和诸药,是以为使。诸药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功。

应用

  ①阳明伏暑《徐渡渔医案》:阳明伏暑,经府交病,表热里泄,脉弦细数,五日。予柴葛解肌汤。②沙门氏菌属感染《云南中医杂志》(1984;4:28):乔某,男,7个月。发热咳嗽,喉中痰鸣,咽赤,全身灼热,体温39℃-40℃。白细胞9700/mm3,分叶核45%,淋巴42%,嗜酸性0。西医诊断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诸抗菌素用后症不减。精神不振,面赤气粗,烦躁不宁,咳嗽痰鸣,身灼无汗,口干咽赤,时而呕逆,小便短少。舌红苔腻,指纹紫黑。投本方2剂,加生姜1小片。当晚体温降至37.5℃,其它症状缓减,2剂后体温正常,诸症消失,仅见精神欠佳,口唇干燥。投益气养阴之剂调理之。2剂后愈。③外感热病《湖北中医杂志》(1983;2:25):万某某,男,发热、微恶风寒4天,伴头痛流涕,周身关节酸痛,曾用抗生素,退热镇痛剂治疗无效。诊见体温38.4℃,大汗出,咳嗽,咯痰白色,口渴欲饮,苔淡黄舌干,脉浮数。胸透提示Ⅲ型肺结核(增殖期)。时值炎夏,病由外感温热时邪所致,治宜清热解肌。拟柴葛解肌汤化裁:粉葛、柴胡、二花、石膏各30g,羌活、白芍、黄芩各18g,前胡、桔梗各15g,白芷12g,进1剂,诸证平息。④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新中医》(1986;9:29):夏某某,男,9岁,1984年7月16日就诊。发热7天,初起微恶风寒,继则发热渐增,汗出不解,体温39-40.5℃,头痛神烦,鼻干口渴,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洪数。白细胞7600/mm3,中性65%淋巴35%,肺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肥达氏反应结果正常。诊断为病毒性上感,静滴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药,体温不降。辨证为寒郁化热,内传阳明,故从阳明经治,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黄芩、知母各10g,葛根12g,生石膏50g,羌活、白芷各7.5g,薄荷、甘草各5g。连服2剂,体温平复,诸症悉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