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柳州话

2022-06-26 09:03:14 百科资料

柳州话在音韵学上是汉语官话中桂柳话的一支,属西南官话,韵母和声调的特点与贵州话、云南话和四川话很相似,基本可以相互听懂。虽然柳州地区使用粤语交流的人群占比很少,但是柳州话中借入了不少粤语字词,也有不少跟其他南方方言共通的词汇。在柳州市下辖区、县范围内也还同时存在其他汉语方言(如平、客、闽等)和少数民族语言,本文所称柳州话仅指狭义上的柳州官话。

柳州话调值:阴平为半高平调(44),低于普通话的高平调(55),阳平为低降调(31),听起来像普通话的上声(214),上声为高降调(54),去声为低升调(24),入声为高调(5)。听起来与明代官话拟音 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 中文名称 柳州话,柳州官话
  • 通行区域 广西柳州、来宾、百色、河池等地
  • 系属 汉语-官话-西南官话-桂柳片
  • 属性 汉语方言

概述

  柳州话为西南官话桂柳片的次方言,广泛通行于于广西中北部的柳州、来宾、河池、百色等地。与桂林话十分接近,通常将二者合称桂柳话 。对比桂林话,柳州话里有有很多粤语的词汇 ,其声母受南方诸方言,尤其是粤语的影响更大,是同时具有北方色彩和南方色彩的官话方言 。

形成原因

  柳州官话由中原官话演变而来 ,大约形成与元明之际 。历史上柳州城的居民大多属于客籍。史载秦汉以降,不断有中原湖湘士庶迁入。明代,广西中部战乱不绝,朝廷遣兵平乱,柳州为屯兵地之一,年长日久,作战部队和屯垦部队都有不少人就地为民,填补战乱造成的人口空白地带,使官话在柳州使用,取代古平话成为公共交际语 。并受清末及民国大量广东移民带来的粤语 和本地少数民族语影响 ,形成今日柳州话。实际上在柳州市下辖区、县范围内也还同时存在其他汉语方言(如平话、客家话、粤语、闽语等)和少数民族语言,本文所称柳州话仅指狭义的柳州官话。

音系

声母

  柳州话声母有19个 。

唇音pp'mf
舌尖音tt'nl
舌齿音tsts's
舌面音tɕ'ɕ
舌根音kk'ŋh
零声母Ø

韵母

  柳州话韵母有34个,另有入声韵母4个 。

开口呼ɿaoəæɐiɑɐuãɐn
齐齿呼iiaioe/ieiɐuiẽiəniaŋioŋ
合口呼uuauɐiuɐnuaŋ
撮口呼yyeyẽyn

  残存四个入声韵 [aʔ]、[uaʔ]、[oʔ]、[eʔ],所辖字极少,不成体系。

声调

  主要有四个声调,有残存入声调 。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调值443154245
来源古全清、次清平声

  古全浊、次浊平声;

  大部分古入声

  古清音上声和次浊上声

  古全浊上声和古去声

少量古入声

语音特点

声母特点

  • 古全浊声母读清声字母。其中古全浊平声今读送气清声字母,古全浊仄声今读不送气清声字母,邪母平声今读送气塞擦音的比较多。如:
古声母
平声盘 p'腾 t'脐 tɕ'词 ts'惩 ts'馋 ts'匙 ts'祈 k'
仄声办 p邓 t集 tɕ寺 ts郑 ts栈 ts殖 ts及 k
  • 知庄章组大部分合并于精组,城市知、章、精组与细音相拼时读舌面前音,其余情况读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日母字基本读零声母,一般读细音。如:
精组资 [tsɿ44]作 [tso31]则 [tsə31]奏 [tsɐu24]增 [tsɐn44]从 [ts'oŋ31]取 [tɕ'y54]姐 [tɕie54]
知组知 [tsɿ44]著 [tso31]摘 [tsə31]无例字珍 [tsɐn44]虫 [ts'oŋ31]除 [tɕ'y31]无例字
庄组辎 [tsɿ44]镯 [tso31]窄 [tsə31]皱 [tsɐu24]臻 [tsɐn44]崇 [ts'oŋ31]楚 [ts'u54]无例字
章组支 [tsɿ44]酌 [tso31]折 [tsə31]无例字真 [tsɐn44]充 [ts'oŋ44]处 [tɕ'y54]者[tɕie54]
  • 尖团分明。古精组乡村读舌尖前音[ts]、[ts']、[s],城市读腭化后的舌面前音[tɕ]、[tɕ']、[ɕ],晓组读舌面后音[k]、[k']、[h]。如:
尖音浆 [tsiaŋ44]酒 [tsiɐu53]趣 [ts'y24]泉 [ts'yẽ31]细 [si24]接 [tsie31]清 [ts'iən44]
团音江 [kiaŋ44]久 [kiɐu53]去 [k'ə24]权 [k'yẽ31]戏 [hi24]劫 [kie31]轻 [k'iən44]
  • [n]、[l]不混,泥母、娘母、部分疑母读[n],来母读[l]。如:脓(泥)≠龙(来),年(泥)≠连(来),男(泥)≠兰(来),挪(泥)≠罗(来),奴(泥)≠庐(来),内(泥)≠类(来),宜(疑)≠离(来)。
  • [h]、[f]基本不混,晓组字今发[h]音,非组今发[f]音,但晓组字在单元音韵母[u]前读[f],与非组混同。
  • 舌根鼻音[ŋ]基本来自于古疑母字和少量影母一、二等字,只和开口呼相拼,如我[ŋo54]。
  • 中古匣母和云母的字都不相混,严格区分黄、王。如:
匣母黄 [huaŋ31]会 [huɐi53]魂 [huɐn31]县 [hẽ24]穴 [hye31]横 [huɐn31]
云母王 [uaŋ31]卫 [uɐi53]云 [yən31]院 [yẽ24]越 [ye31]荣 [ioŋ31]

韵母特点

  • 有鼻化元音[ã]、[iẽ]、[uã]、[yẽ],来自山、咸两摄的舒声字。
  • 果摄一等字的韵母今读[o],例如课[k'o24]。
  • 咸、山、宕摄一等入声字韵母也读[o],例如阔[k'o31]、末[mo31]。
  • 曾摄开口一、三等庄组及梗摄开口二等的入声字韵母读[ə]。
  • 假摄开口三等字韵母都读[ie],例如射=谢[ɕie24],与山、咸两摄开口三、四等的入声字合并,与曾摄开口一、三等庄组及梗摄开口二等的入声字韵母对立。
  • 遇摄合口三等只有庄组字韵母读[u],其余包括知、章、精组字韵母都读[y],例如助[tsu24]≠住[tsy24],住=聚[tsy24]。
  • 蟹摄合口一、三等端系字、臻摄合口一等端系舒声字、止摄合口三等精组字韵母脱落韵头[u],例如对[tɐi24]。
  • 曾摄合口一等和其帮组开口一等、梗摄帮组开口二等以及通摄一、三等(晓组、影组、日母字除外)的舒声字韵母读[oŋ],例如朋[p'oŋ31]、懂[toŋ54]。除上述韵母外,曾、梗摄与深、臻摄舒声韵混同,读[ɐn]、[iən]、[yən],例如永[yən54]。

声调特点

  • 古全清、次清平声今读阴平。
  • 古全浊、次浊平声、大部分古入声今读阳平。
  • 古清音上声和次浊上声今读上声。
  • 古全浊上声和古去声。
  • 连续变调的情况极少。

合音

  柳州话存在合音现象,即将两个甚至多个音节快速连读合成一个音节。此现象使用频率较高,广泛存在于代词、副词以及语气词等常用词汇中。一般来说,合音词声母取自合音上字,韵母取自合音词下字,声调来源于上字或者下字。如:

  [næ54],为[na54] [k'æ54](哪凯)合音,义为哪里、哪块。

  [mɐn31],为[mɐi24][ts'ɐn31](未曾)合音,义为未曾、还没、没成。

  [se24],为[sɿ24] [mie55](是咩)合音,义为是吗,表示选择性疑问。

  [kio54],为[ki54] [to44](几多)合音,义为多少。

  [t'ɐn31],为[t'a44] [mɐn31](他们)合音,义为他们。

  [niən53],为[ni54] [mɐn31](你们)合音,义为你们。

  [k'oi54],为[k'o54] [i54](可以)合音,义为可以。

  [no54],为[na54] [ko24](哪个)合音,义为哪个。

  [tɕiong254],为[tɕe24] [tsong54](这种)合音,义为这种。

  合音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柳州方言语速较快的影响、句末语气词的连用、语言交流的经济性、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的需要。全年龄层次的人都对方言合音现象表示认同。青少年对此兴趣更高。

新词

  所谓的新词,其实是相对于明清时期而言。柳州话毕竟归属北方官话方言,所以在动词方面还是比较接近普通话,例如"吃饭","喝茶","上街"(包括但不等于"shopping"的逛街),在粤语中为"食饭","饮茶","去街"。同时因为教育水平较低,成语运用相对较少,一些字老柳州都不知道用柳州话怎么读,这样就更加没有那份"雅"了。

现状

  柳州话听上去比较硬朗,有时出现脏字的频率较高,一小部分人即使会讲柳州话也不说,而改说普通话。但是这种倾向并不是主流。

  主流的倾向是柳州话渐渐被普通话侵蚀。尤其是00后小孩开始,父母不重视方言教育,但是自己普通话也说不标准,导致儿童操持的柳州话渐渐变味,普通话也说不好,传统说法都被"普通话化"。例如感觉的觉,应该念giǒ,但是受到普通话影响,有人念成guě;者(jiè)被念成zè;宅(zě)被念成zǎi;同时一批老词也渐渐被普通话词语替代,如"游水"变"游泳","lāng衣"变"毛衣","打边炉"变"吃火锅","航不狼"变成"全部";还有一部分传统词语,越来越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例如lěi dēi,nōng nōng jiǎo jiǎo,古仔等。

  不过也有好的倾向,那就是07年,市电视台开办方言栏目《摆古》,用柳州话说说家长里短,每周日还有《周末有搞》系列都市情景方言轻喜剧,在坊间颇受好评。

  柳州人可能是因为很多来自广东移民,所以世代尚粤语,懂粤语的人都颇令人羡慕,而日常交谈中一些原本并不属于柳州话的粤语词,例如"边度"(哪里),"倾计"(聊天),"做乜嘢"(做什么事情)也被应用(这种情况的流行程度并不清楚),多少也应该得益于TVB电视剧的推广。

  另外,在网上,包括网柳、红豆、百度柳州贴吧,以及各个中学的贴吧等以及QQ聊天,日常短信中,年轻人们还是用柳州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创造出一批常用"柳州话字",例如"nò o"(谁),"nài"(哪里),"lè bē"(语气词),"tā ěn"(他们),"lǎng sǎng"(不整洁的样子),"sāo giǎ"(蟑螂),"mā guài"(青蛙),"ké"(去),"zóu"(做),"měn"(未曾)之类,而且还因为应用而源源不断用拼音和近音字创造新的"柳州话书面语",让人对柳州话的应用前景颇为乐观。有时报纸为了还愿原汁原味也会使用这种词。

  网上还流传着自己制作或翻录的"柳州话歌"。但其实由于柳州话的语音条件限制,柳州话并不能像普通话,粤语,闽南语这样能真正"唱",最多也就是和着音乐和节奏rap而已。

  另外,"柳普"也流行开来。原指由于柳州话口音而造成的平调,无翘舌和后鼻音的普通话,后变成一种恶搞形式,甚至故意加入柳州话词汇,如"我帮你yào(舀)饭""克没克啦""你好麻癫的北"等,在年轻人和酒桌饭局上流行,有时还故意加入壮语口音(称为"夹壮")。然而很多老一辈人为了教育小孩,即使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也要说普通话,这种"柳普"对小孩子的影响就是非常不好的了。

教学

用词特点

  指人的名词,男性多用"佬"结尾,女性多用"婆"结尾,都是略带蔑视的说法。例如: 剃头佬(街边摆理发摊的人,不能用来形容理发店里面的员工),泥水佬(瓦工),讨饭佬,女人婆,广东婆,接生婆,肥婆。

  用"量词+搭(打)+同一量词"的格式泛指数量很多,例如: 堆搭堆(很多堆)。

  跟动词有关的"多、少"不放在动词前面,而是放在动词后面,表达祈使语气。例如: 吃多一碗饭;穿多两件衣服;带多几个人去;喝少一点酒;拿少两件行李。

  跟动词有关的"先、后"放在动词后面,这种用法在整个广西都比较普遍,例如: 你走先,他走后。

  否定副词"不"在口语中多用méi代替,例如: 肚子没舒服;喊他吃饭他没吃(并不是说他"没有"吃饭);找没见就没要了。

  用介词"把、跟"表示起点方位、经过路线,相当于"从、由";"把"还可以表示终点方位,相当于"到"。"很"→"蛮"。这种用法已经不常见了例如: 把桂林来;把这里开始;跟小路去;跟桥上走。

  性状的程度 "算X了"表示程度极深,无以复加。例如: 这人化妆算丑了,像动物园出来的;阿赵算好了,哪方面都没得谈(无可挑剔)。

  "X死"表示程度极深,例如: 放盐没得谱,菜煮得咸死去;送这么贵重的礼,他还不高兴死?

  "死鬼X""好鬼X"表示程度很深,"鬼"不带贬义。例如: 这种步没透气,穿在身上死鬼热;小韦的鼻子好鬼灵的,有好吃的他就来;那种发型好鬼靓的啵,明天我们也去烫。

  "蛮X点""X多"表示程度比较深,例如: 今天蛮冷点的;今天热多;这个柚子蛮甜的;这人讨嫌多(这人很令人讨厌)。

  "XX点"表示程度稍浅,相当于"有点X"。例如:今天有雨,凉凉点的;水才屁热屁热点他就等不急了。

  "没X几多"表示程度很浅,相当于"不大X"。例如:窗户太小了,没亮几多。

  比较"过"表示前者超过后者,例如 小赵高过老赵;吃盒饭好过方便面;盒饭好过吃方便面;坐车舒服过走路。

  "没够"表示前者不如后者,可以跟形容词搭配,也可以跟动词搭配。例如: 你没够她胖;他没够那些人狡猾;种甘蔗没够种菜得钱快;他没够我讲(他讲不过我;他争论不过我)。

  "多X点"表示某项甚于另一项,另一项可以不在同一小句出现。例如: 柳州比桂林多好点;两个娃仔都蛮好,大的多听讲点(大的比小的更听话);今天多冷点(比昨天冷)。

  双宾语可以把直接宾语放在前面,间接宾语放在后面。例如:借杆笔我(当然也可以说借我杆笔);送张票他;给两瓶酒你爸;分五个指标我们。

不同地区区别

  止摄开口三等和深臻曾梗四摄开口三等入声的知章两组,农村读[i]韵母,城市一般读[ɿ]韵母,个别字有[i]的异读。例如: 智、痴、痔、志、齿、示、屎、是、十、侄、实、直、识、尺、石等字。疑母开口三四等和个别二等字,农村和城市旧派读[ŋ]声母得比较多,例如: 宜、业、尧、研、严、颜、言、砚、银等字。二等合口呼的零声母字,旧派用[v]打头,例如: 五、鱼、月、外、煨、完、远、温、永、王等字。古入声字旧派读同去声,例如: 碧=闭,液=意,不=布等字。止摄以外的日母开口字,老派一般用[i]打头(汉语拼音的y),新派大多读[z](汉语拼音的r)。例如: 惹、饶、染、任、燃、人、让、若、日、入。跟单韵母[u]相拼时,老派[h f]不分,新派[h f]不混。新派柳普则倾向于不分尖团,一律读舌面前音[tɕ tɕ' ɕ]。例如: 聚=锯,节=结,剑=箭,齐=奇,秋=丘,全=权,削=学,小=晓,向=相。部分青少年以读舌面后音为主,将尖音合并于团音。麻韵三等章组字,新派读[ə]不读[e],例如: 遮、者、蔗、车、扯、蛇、奢、社。古入声字的韵母,新派向普通话靠拢,连带着某些韵母也发生相关的变化。例如: 术[ɕy su]、合[ho hə]、角[ko tɕye]、虐[nio nye]、学[hio ɕye]、说[ɕye so]、肉[yu zɐu]、墨[mə mo]。(标注的前一个是省略音调的老派读音,后一个是新派读音。)古入声字的声调,新派按类似于普通话第三声的音调读,例如:落、别、读、绝。新派读音是推广普通话的结果,多用于文词,而且突破了柳州方言固有的读音系统。

应急柳州话

  如果你不会说柳州话,到柳州又想来上那么几句,比较简单的办法,也就是常规办法,不过说起来有些别扭:普通话的第一声不变,第二声变成第三声,第三声变成第四声,第四声变成第二声。zh、ch、sh分别说成z、c、s。比如:"今天天气很好"用柳州话说差不多是"今天天齐满("很"一般用"蛮")浩(gīn tiān tiān kí mǎn hào)","柳州到处都好玩"差不多是"六邹那kài("到处"一般用"哪凯")都浩晚(liù zōu nà kài dōu hào wǎn)"。当然,柳州市普通话普及比较好,说普通话几乎没问题,不过柳州人肯定听得出你的外地口音。

  部分普通话里面声母是Q的字,在柳州话中要发成声母"K"。比如:"气球"念作"kí kiǔ"。

  柳州话中的发音是可以连续两个第三声连读的。比如:"吃糖"和"池塘",在柳州话中都念做"cǐ tǎng"。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