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柞木

2022-06-27 18:35:30 百科资料

柞木(拉丁学名:Xylosma racemosum(Sieb. et Zucc.)Miq. ),别名:凿子树,蒙子树,葫芦刺,红心刺,也称蒙古栎;大风子科柞木属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棕灰色,叶薄革质,雌雄株稍有区别,通常雌株的叶有变化,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花小,花梗极短,花萼卵形,花瓣缺;花丝细长,花药椭圆形,子房椭圆形,浆果黑色,球形,种子2-3粒,卵形,花期春季,果期冬季。

柞木喜光、耐寒、能抗-50度,喜凉爽气候;耐干旱、耐瘠薄、喜中性至酸性土壤。耐火烧、根系发达、不耐盐碱;材质坚硬、比重大(气干密度0.63-0.72g/cm3)、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

柞木大风子科、柞木属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国家二级珍贵树种,中国东北林区中主要次生林树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华中地区亦少量分布。在俄罗斯、日本、蒙古及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 中文名 柞木
  • 学名 Xylosma racemosum (Sieb. et Zucc.) Miq.
  • 别称 凿子树,蒙子树,葫芦刺,红心刺
  • 族 刺篱木族
  • 界 植物界

形态特征

柞木

  柞木 (原变种),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4-15米;树皮棕灰色,不规则从下面向上反卷呈小片,裂片向上反卷;幼时有枝刺,结果株无刺;枝条近无毛或有疏短毛。叶薄革质,雌雄株稍有区别,通常雌株的叶有变化,菱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在近基部中脉有污毛;叶柄短,长约2毫米,有短毛。

  花小,总状花序腋生,长1-2厘米,花梗极短,长约3毫米;花萼4-6片,卵形,长2.5-3.5毫米,外面有短毛;花瓣缺;雄花有多数雄蕊,花丝细长,长约4.5毫米,花药椭圆形,底着药;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包围着雄蕊;雌花的萼片与雄花同;子房椭圆形,无毛,长约4.5毫米,1室,有2侧膜胎座,花柱短,柱头2裂;花盘圆形,边缘稍波状。

  浆果黑色,球形,顶端有宿存花柱,直径4-5毫米;种子2-3粒,卵形,长2-3毫米,鲜时绿色,干后褐色,有黑色条纹。花期春季,果期冬季。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林边、丘陵和平原或村边附近灌丛中。

  柞木(蒙古栎)为喜光树种,适应性强,耐火,耐干旱瘠薄,耐寒性强,能耐-50℃的低温。喜欢温凉气候和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于向阳干燥山坡。蒙古栎的根很深,主根发达,但不耐移植。柞木(蒙古栎)适应较广的土壤类型,多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较肥沃的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人为破坏严重的山地,蒙古栎能在干燥阳坡,土体发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地理分布

  产于秦岭以南和长江以南各省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柞木

  ⑴生于丘陵、山地灌丛中或村落附近。产于中国东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及台湾等地,广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华北亦有少量分布;朝鲜、日本、蒙古及苏联均产之。垂直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为海拔200-800米,河北为800-2000米。国内东北分布最多,是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在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国防林中均占有显著位。

  ⑵柞木(蒙古栎)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能适应南由华中地区直至东西伯利亚-56度,乃至-60度的低温,早中国的分布区约在年均温-3度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柞木(蒙古栎)的垂直分布随纬度的降低而升高。在大、小兴安岭的海拔250—400米范围内,分布于低山顶部和山脊以及坡度小的各个坡向上。海拔400~600米直至长白山800米以下,能在坡度3~35度的南坡形成纯林。甚至东北西部兴安岭以南地区,分布高度可上升至870~1600米。东部三江平原的残丘上也有生长。

栽培技术

播种

  催芽后,将催芽的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种子消毒,然后于9月中下旬进行播种。播种量在0.7kg/平方米,地径、苗高和出苗量最为适宜。播种床面幅为1m,播种后覆土4cm,进行轻度镇压。进入10月下旬,采用树叶和草覆盖床面,厚度为5cm,然后在树叶上覆盖1cm—2cm厚的土作为冬季防寒处理,翌年4月中旬将床面的覆盖物去掉,以使苗木正常生长。

  ⒈播种时间秋播10月上旬~11月上旬;春播4月中旬~5月上旬。

  ⒉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三种。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床面上覆土4~5cm镇压;条播幅距10cm,开沟深5~6cm,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覆土4~5cm镇压;点播株行距8cm×10cm,深度5~6cm,每穴放一粒种子,种脐向下,覆土4~5cm镇压。播种前浇足底水。

  ⒊播种量撒播、条播的播种量为130~200kg/667平方米,点播为100~130kg/667平方米。

田间管理

  ⒈灌水:因种实大,覆土厚,就需要一定的湿度,湿度一般保持地表下1cm处土壤湿润即可,不是特别干旱的不必天天灌水,苗木出土前不必浇水,防止土壤板结,造成顶土困难或种子腐烂而失败。

  ⒉切根播种后15~20d出苗,当真叶出土4片时,切断主根,留主根长6cm,可促进须根生长,切根后应将土压实并浇水。

  ⒊间苗在苗高进入高生长速生期定苗,间去病苗、弱苗,疏开过密苗,同时补植缺苗断条之处,间苗和补苗后要灌水,以防漏风吹伤苗根。留苗密度60~80株/平方米。

  ⒋松土、除草按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及时清除,采用人工除草,保持床面无杂草,除草结合松土,松土深度2~8cm,以利苗木的正常生长。

  ⒌柞木(蒙古栎)苗木,当年有3次生长的习性,采用两次追肥,即第一次封顶后进行追肥,约6月20日左右,硝酸铵每平方米5g;第二次追肥在苗木第二次封顶后进行,约7月下旬左右,硝铵每平方米7g。

  ⒍起苗:秋季起苗,进行控沟越冬假植;春季起苗,可原垄越冬,不必另加防寒措施。

养护要点

  喜温暖湿润气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或石灰岩的碱性土壤上都能生长,耐瘠薄,不耐水湿。根系发达,有很强的萌蘖性。

  柞木(蒙古栎)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15℃时发芽缓慢,30~35℃时发芽最快,但幼芽细弱。茎叶生长适宜的白天温度为23~30℃,夜间温度为15~18℃;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生长缓慢。幼瓜生长适宜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为15℃左右。

  柞木(蒙古栎)属于短日照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太严格,最适宜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生长良好;在每天12小时以内的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雌花提早形成及数目增加,并且节位降低。晚春和夏季过强的光照也不利于生长发育,容易引起植株萎蔫和发生病毒病。蒙古栎具有发达的根系,抗旱能力较强,但由于叶片较大,蒸腾作用旺盛,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可以在幼瓜膨大期间应及时浇水,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病虫防治

  栗实象鼻虫(CurculiodavidiFairm):成虫体长7-9毫米,赤褐色或黑色而有灰黄色鳞毛嘴细长,腿节棍棒壮下面有一齿突。幼虫在种子内蛀蚀,种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仅有一小黑点,受害种子不成熟往往早落,如有三头以上幼虫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别在种子堆积期间,温度升高,幼虫蛀蚀严重。

  防治方法

  ⒈温水浸种将种子放进55度温水中浸泡10分钟,或在50度的温水种浸泡15分钟,无影响。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当气温在23度时每立方用药37.4克。熏蒸40小时,杀虫率可达100%。

  ⒉二氧化碳熏蒸:将种子放秘室内或密封容器内,在温度25度以下每立方用二氧化碳30毫升处理20小时,杀虫率在95%以上,对种子发芽无影响。也可用于溴化甲蒸熏,当气温在23度时每立方用药37.4克,熏蒸40小时,杀虫率可达100%。

  ⒊成虫盛发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⒋幼虫未爬出栎实前,收集并清除早期脱落的栎实。杀虫率很高,且不影响种子发芽,浸种后2天阴干后才能贮藏。

主要价值

  材质坚实,纹理细密,材色棕红,供家具农具等用;叶、刺供药用;种子含油;树形优美,供庭院美化和观赏等用;又为蜜源植物。

  柞木(蒙古栎)是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林及防火林的优良树种,孤植、丛植或与其它树木混交成林均甚适宜。不但需要保护,还可以进行人工培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