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疮痂病

柑橘疮痴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柑橘产区,浙江、江西等地发生严重。新梢生长不良,严重时引起大量幼果、嫩叶脱落,未落果实小、畸形,影响果实品质,影响果品价格。
- 别称 疥疮疤、癞头疤、麻壳
- 中医病名 柑桔疮痂病
- 英文名称 Sphaceloma fawcetti Jenk
- 常见发病部位 叶片、新梢和果实的幼嫩组织
- 常见症状 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叶背凸出
病害名称
柑桔疮痂病
病原
学名Sphaceloma fawcetti Jenk. 属半知菌。(真菌)有性态为Elsinoe fawcetti Bit.et Jenk.,属子囊菌,在我国尚未发现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的幼嫩组织,亦为害花萼和花瓣。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叶背凸出,叶面凹陷,成圆锥形的灰褐色疮痂斑。病斑直径为0.3~2mm。早期受害严重的新梢的叶片,常枯焦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灰褐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有时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叶片扭曲畸形。

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上升到15℃和多雨高湿时,老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潜育期10天左右,新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辗转为害新梢、幼果。温度适宜,湿度大易发病;苗木或幼龄树发病重,老龄树发病轻。这是因为苗木和幼龄树抽梢次数多且时期长,增加了感病机会。柑橘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橘类易感病,柑类次之,甜橙类较抗病。柑橘各品种中,南丰蜜橘、福橘、柠檬、本地橘、构头橙感病,甜橙、香橼、金柑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结合春季发芽前的修剪,剪去病梢和病叶,并清除园内落叶,一并烧毁,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合理施肥;
(1)新建果园应选用无病苗木。
(2)冬季和旱春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春梢发病后也及时剪除新病梢,消火越冬病原。
(3)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新梢抽生整齐健壮,增强抗病力和缩短受害时期。
(4)活期避雨,有条件的柑橘园从开始谢花起避雨3-4周,即可有效控制发病。
(5)加强苗木检疫。柑橘新区的疮痂病由苗木传带,所以对外来苗木实行严格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