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柑桔树脂病

2022-07-15 11:14:01 百科资料

柑桔树脂病又叫烂皮病,是由一种子囊菌所引起的、发生在柑桔树的一种病害。此病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初发病时,影响树势,严重时,整株死亡,甚至毁园。贮藏期常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柑桔树脂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中国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均有发生。浙江柑桔产区黄岩、临海、衢县、常山、温州、象山、宁海等县、市都有分布。病菌在枯枝及病死树皮上越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一般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4-6月和8-10月,以4-6月发病最盛。在适宜条件下,病组织内的病菌菌丝可向内蔓延扩张,病株被害程度逐年加重,经1-3年后致整株死亡。

防治柑桔树脂病应实行以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 中文名称 柑桔树脂病
  • 别名 蒂腐病、褐色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脚腐病
  • 特点 病部皮层组织松软,灰褐色
  • 病原 子囊菌
  • 为害植物 柑桔树

疾病简介

  【病害名称】柑桔树脂病

  【病 原】学名Phomopsis cytospore Penz. et Sacc.( Phomopsis citri Fawcett),属半知菌。有性态为Diaporthe meduscaea Nitsohke [Diaporthe citri (Fawcett) Wolf],属子囊菌

危害症状

  ①病部皮层组织松软,灰褐色,渗出褐色胶液。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病势发展慢,病部干枯下陷,其周缘产生愈合组织,已死皮层开裂脱落,木质部外露。②褐色蒂腐病,主要发生在成熟果实上,果实采摘后,特别在贮运过程中发生较多,从果梗开始,环绕果蒂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并向脐部扩展,边缘波纹状,最后全果腐料,病果皮较坚韧,手指按压有革质柔韧感,病果内部腐烂较果皮腐烂速度快,因此,当果皮病部扩大至果面1/3~2/3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沿果心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向脐部迅速扩展,并达到瓤瓣间及果皮白色部分,使之变色腐烂。高温条件下贮藏,病果迅速腐烂,有时在病果表面亦长白色菌丝体,并形成灰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状分生孢子器。③砂皮或黑点,病菌侵害新叶、嫩梢和幼果时,在病部表面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硬胶质小粒点,散生或密集成片,病菌为害限于表以及其下的数层细胞。

病原

  病原为柑橘间座壳Diaporthe medusaea Nitschke.,属子奕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原菌是一种弱寄生菌,生长衰弱或受伤的柑桔树病原菌容易侵入为害。因此,柑桔树遭受冻害造成的冻伤和其他伤口,是本病发生流行的首要条件。如上年低温使树干冻伤,往往次年温湿度适合时病害就可能大量发生。此外多雨季节也常常造成树脂病大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①做好防寒工作,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在气温下降前,对1~3年生的幼树进行培土或裹塑料袋防寒,对大树培土。霜冻前1~2周,柑桔园应灌水1次,或于地面铺草,或堆草熏烟防冻。秋季或采收前后要及时适当增施肥料,以增强树势;②清除病源 早春前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梢,集中烧毁;③树干刷白 在盛夏前用白涂剂刷白树干;④刮治或涂药 春季彻底刮除病组织,并用1%硫酸铜或1%抗菌剂402消毒伤口,外涂伤口保护剂,也可用利刀纵划病部,深达木质部,上下超出病组织1cm左右,划线间隔0.5cm左右,然后涂药,涂药时间,分5月、9月两期,每周1次,每期涂药3~4次,药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化学防治:春芽萌发前喷1次0.8%波尔多液,花落2/3及幼果期各喷1次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以保护叶片和枝片。

  (1)在冬季,结合冬季清园,清除果园内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落果,剪除果树上的病虫枝、干枯枝、纤弱枝和过密枝。

  (2)在秋季及采果前后及时而适当地增施肥料以增强树势。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要注意做好防寒工作。在夏天为保护树干,防止日灼伤,在盛暑前树干用白涂剂刷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