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林睡鼠

2022-06-28 10:31:59 百科资料

林睡鼠,体型中等。体长85-120mm,尾长60- 113mm。体背面赤褐色或灰褐色带黄色。体腹面灰白色、污白色、浅黄或白色略带浅黄色。体侧面毛色界线分明,尾扁而蓬松,尾污灰,较体背面略暗。尾端稍带白色,足白色,眼眶黑色。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 中文名 林睡鼠
  • 拉丁学名 Dryomys nitedula
  • 界 动物界
  • 目 啮齿目
  • 亚目  松鼠亚目

分类信息

  中文名: 林睡鼠

  中文学名: 林睡鼠

  中文科名: 睡鼠科

  中文属名: 林睡鼠属

  同物异名: Dyromys milleri, Mus nitedula Pallas, Eliomys angelus,

  中文俗名: 林睡鼠

  拉丁文目名: RODENTIA

  拉丁文科名: Gliridae

  拉丁文属名: Dryomys

  拉丁文种名: nitedula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78)

  英文俗名: Forest Dormouse

濒危信息

  IUCN濒危等级: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参考文献

分布

  新疆北部山区(阿勒泰、霍城、精河、玛纳斯、呼图壁、昌吉、博格多山、尼勒克、塔城)。

  主要分布省份: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雪岭云杉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泰山 阿拉套山 额尔齐斯河上游山地 塔尔巴哈台山地 萨吾尔山地 伊犁盆地 纳拉特山地 婆罗科努一萨尔明山地 博格多山地 准噶尔盆地

生境与习性

  主要生活于海拔3500m以上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以及沟谷灌木丛中。在伊犁的霍城也进入果园。在尼勒克的标本采自低山区中无林也无灌木的岩石坡上。主要营树栖生活。以果实、种子、茎叶、嫩枝和芽为食,也食昆虫和鸟卵。黄昏和夜间活动。在树上营巢,巢呈球形,离地表0.25-12m。5-8月繁殖,通常每年1 -2胎,以1胎居多,每胎3-7仔,以3-4仔居多。有冬眠现象。

种群状态及致危因素

  数量较少。在一些适宜的栖息地有一定的数量。可以认为树木被伐和垦荒以及捕杀等均会对本种的生存带来威胁。

保护级别及措施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

  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IUCN 将本种列为低危/接近受危(LR/nt)。应进一步查明本种的分布和现状。在已发现的栖息地禁止伐树和垦荒。控制施用农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