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

枕骨(外文名occipital bone),指的是人体部位,头颅骨的后部分。
中医上又称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后枕骨。枕骨是组成颅骨的29块骨骼之一。
- 中文名 枕骨
- 外文名 occipital bone
- 拼音 zhěn gǔ
- 解释 颅骨后部围绕枕骨大孔的复合骨
- 部位 头颅骨的后部分
词语解释
人体部位
头颅骨的后部分。位于顶骨之后,并延伸至颅底。在枕骨的下面中央有一个大孔,叫枕骨大孔,脑和脊髓在此处相续。以枕骨大孔为中心,枕骨可分为四个部分;后为鳞部,前为基底部,两侧为侧部。枕骨与顶骨、颞骨、及蝶骨相接。

①骨名。又名后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后枕骨。详后山骨条。
②窍阴(头)穴之别名。见《类经附翼》。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乳突后上方。
最早 出自《灵枢·经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即现代解剖学上的枕骨。 《医宗金鉴·周身名位骨度·枕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文学内涵
尸骨相枕。指同墓穴。 明 范濂 《云间据目钞·范允谦》:"吾两人得死所矣。君胜情拔俗,余亦侠气笼霄,他日枕骨葬 太湖 之滨,誓令墓中紫气射为长虹,羞作腼腆女儿。"
中医保健
枕骨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部位,常使用"鸣天鼓"的方式进行保健。邱处机的《颐身集》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导引保真法》:"静坐,将两手指击头后枕骨九次,以鸣天鼓。"

操作方法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保健功效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练习要求
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可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