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核

是指水果枇杷的内部核的部位。
枇杷 常绿小乔木,高约12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放入土中,北方亦可生根发芽。
- 分布区域 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 门 被子植物门
- 中药名称 枇杷核
- 种 枇杷
- 界 植物界
概述
枇杷核(《本经逢原》)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种子。植物形态详"枇杷"条。
【归经】《本草再新》:"入肾经。"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疏肝理气。治咳嗽,疝气,水肿,瘰疬。
①《纲目拾遗》:"治肝有余诸症,气实者可用。"
②《本草再新》:"治疝气,消水肿,利关节,治瘰疬。"
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祛痰。"
④《四川中药志》:"疏肝理气。"
性味归经
苦,平。①《本经逢原》:"大寒。"②《现代实用中药》:"苦,平。"③《四川中药志》: "性微寒,味苦,无毒。"《本草再新》:"入肾经。"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逢原。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调敷。
相关选方
①治咳嗽:枇杷核,晒干、捣碎,约六钱,煎汤,煮沸十多分钟,临服时加少量白糖或冰糖,一日两次服用。(《浙江中医杂志》(10):32,1958)②治瘰疬:枇杷干种子为末,调热酒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相关药材
小叶枇杷野枇杷山枇杷根山枇杷叶山枇杷金背枇杷花金背枇杷叶金背枇杷枇杷木白皮枇杷叶露
性能
味苦,性平。
①《本经逢原》:"大寒。"
②《现代实用中药》:"苦,平。"
③《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苦,无毒。"
化学成分
种子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蜡醇(Cerylalcohol),氨基酸:4一亚甲基一DL一脯氨酸(4一Methylene-DL一proline)、反一4一羟甲基一D一脯氨酸(Trans一4一 Hydroxymethyl一D一proline)、顺一4一个羟甲基脯氨酸(Cis一4一 Hydroxymethylproline),脂肪酸(有饱和的 C12一20 和不饱和的C14一20脂肪酸),甾醇。又含淀粉和游离的氢氰酸。
药用部位
枇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