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
正常人极低密度脂蛋白大部分代谢变成低密度脂蛋白。这类脂蛋白由于携带胆固醇数量相对较少,且它们的颗粒相对较大,不易透过血管内膜,因此,正常的极低密度脂蛋白没有致动脉硬化作用,像乳糜微粒一样也不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产生的中密度脂蛋白具有致动脉硬化作用。
- 中文名 极低密度脂蛋白
- 外文名 VLDL
- 种类归属 内源性甘油三酯
- 组成部分 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
- 人体危害 代谢物会导致动脉硬化
简介
VLDL大小为30-80nm,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和磷脂,甘油三酯(TG)占60%,胆固醇(TC)占20%,载脂蛋白占10%,其他成份10%。蛋白质部分为ApoAⅠ、AⅣ、B100、C、E等。VLDL在肝脏合成,利用来自脂库的脂肪酸作为合成材料,其中胆固醇来自CM残粒及肝自身合成的部分。ApoB100全部由肝合成,肝合成的VLDL分泌后经静脉进入血液,再由VLDL内ApoCⅡ激活LPL,并水解其内的TG。由HDL的LCAT作用生成的

胆固醇酯经CETP转送给VLDL进行交换,而VLDL中余下的磷脂、ApoE、C转移给HDL,VLDL转变成VLDL残粒(remnant),而后大部分通过VLDL受体摄入肝,小部分则转变成LDL继续进行代谢。
更多信息
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肝脏中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一旦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时,血浆中除甘油三酯升高外,胆固醇水平也随之增高。
低密度脂蛋白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来的。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但主要是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每种脂蛋白都携带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但体内携带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低密度脂蛋白。体内三分之二的低密度脂蛋白是通过受体介导途径吸收入肝和肝外组织,经代谢而清除的。而余下的三分之一是通过一条"清扫者"通路而被清除的,在这一非受体通路中,巨噬细胞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吸收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这样胆固醇就留在细胞内,变成"泡沫"细胞。因此,低密度脂蛋白中能够进入动脉壁细胞,并带入胆固醇。故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险中。
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有猪脑、蛋黄、猪肝、松花蛋、鳗、蟹黄、猪腰子、鱼子、对虾、奶油、肥肉等,尽量少吃。
蔬菜、水果中含有植物醇,能抑制食物胆固醇的吸收,含有丰富维生素C,也有降低的作用。
功能
VLDL传送内源性三酸甘油脂、胆固醇、磷脂和胆固醇脂。他的功能为体内传送脂质机制。此外,他为长期疏水性细胞间的讯息传送者,像是 Indian hedgehog (protein)一样的形态。
在循环时候的改变
由肝脏所释放的初期VLDL含有,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C1、载脂蛋白E、胆固醇、胆固醇酯和三酸甘油脂。当他在血液中环绕后,会携带载脂蛋白C2以及加上由高密度脂蛋白而来的apoE。以这个观点来看,初期VLDL变成了成熟的VLDL。
一旦在此循环中,VLDL便和脂蛋白脂酶(LPL)在身体理的微血管床接触,像是,脂肪、心脏和骨骼肌。LPL会从VLDL移走三酸甘油脂,用来储存或制造能量。所以VLDL会在转变回HDL,apoC-II转变为HDL但是保有apoE。HDL也转换胆固醇脂变成VLDL,透过胆固醇脂转运蛋白(CEPT)交换磷脂质和三酸甘油脂。当因为LPL和CETP酵素的作用,使的越来越多三酸甘油脂从VLDL被移走,这样使分子组成改变,使他变成中密度脂蛋白(IDL)。
50%的中密度脂蛋白可透过载脂蛋白B以及中密度脂蛋白含有的apoE被肝脏上的接收细胞辨识。剩下50%的中密度脂蛋白失去了apoE。当他们的胆固醇含量比三酸甘油脂多时,他们会变成LDL(以apoB-100做为主要的在脂蛋白)。LDL透过LDL接收器,会以内吞的方式使LDL进入细胞,储存为细胞膜的结构,还是成为固醇类荷尔蒙,或是胆脂酸。
调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病毒脂质颗粒 (lipo-viral particles, LVP)是含有载脂蛋白、丙型肝炎病毒RNA及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的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丙型肝炎患者血液样本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研究指出脂蛋白酶不但参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过程,在细胞实验中也会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目前对于这些病毒脂质颗粒中的脂肪及蛋白对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功能的研究仍未清楚。
意义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内源性甘油三酯,由肝运往全身的主要形式。极低密度脂蛋白由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蛋白构成,甘油三酯是其主要成分。极低密度脂蛋白一般代谢后经中间密度脂蛋白(IDL)转变为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受饮食,肠肝组织,毛细血管内皮以及激素等的调节和影响。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测定也是通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来估计的,其参考范围为:0.21~0.78毫摩尔/升。
临床结果分析:
(1)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主要原因是甘油三酯增高,常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糖耐量降低,血尿酸过多等;还可见于酗酒、胰腺炎、肥胖、糖尿病、低甲状腺素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及禁食、妊娠等。
(2)糖是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所以进食过量的糖可诱发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增加。
(3)极低密度脂蛋白测定需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其它脂蛋白同时测定分析,才具有诊断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