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杨振宁传

2022-07-09 06:41:40 百科资料

《杨振宁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该书自1922年杨振宁先生出生起一直写到2010年,记录了他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其私人生活。

  • 中文名 杨振宁传
  • 定价 58.00元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杨建邺
  • 出版时间 2011年9月15日

内容简介

  2011年09月15日,杨振宁先生的最新传记《杨振宁传》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京首发。该书是迄今为止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杨振宁传记。作者杨建邺表示,与上次写的《杨振宁传》只写到1999年不同,新书用了约1万字的篇幅专门讲述了杨振宁与翁帆的恋情。

作者简介

  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1996年,他萌发了写《杨振宁传》的念头,随后他写信给杨振宁,但接到的回信说:"现在不是时机。"时至2002年,杨建邺已经搜集了大量资料,他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我先写了再说。"2004年,杨振宁的夫人去世,在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的邀请下,杨振宁回到了清华,不久,他碰巧在书店里发现了这本《杨振宁传》。

  杨振宁说:"那本传记中的资料都是在国内搜集的,有很多并不准确。"他随后写信给杨建邺,让他到家中一叙。经过一番交流,杨建邺对原有版本进行了大幅修改,而且扩充了大量内容。"很多年过去了,有新的事情发生了,更重要的是,杨建邺把他这许多年所搜集的关于我的材料整理了一下,所以现在的版本比原有版本厚三倍。"

创作经历

  杨建邺透露,创作《杨振宁传》是他十几年来的梦想,并一直为之进行准备和努力。谈起这本书的创作缘由,他说:"1957年我念大学二年级时,得知杨先生和李先生得了诺贝尔奖,我们物理系的学生非常兴奋,也希望自己能在物理学上做出一点成绩,报效祖国。几十年过去了,我在物理学方面没有任何成就,但为杨先生写一本传记是我可以做的事情。所以,我开始搜集杨先生的文章和讲话,我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父母的孝道、对朋友的坦诚。我希望把这些曾经感动我的事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他讲述了创作过程中的一些趣事。1996年退休后,他就想写《杨振宁传》,当时写了封信给杨振宁,杨老回信说"现在不是写传记的合适时机",他就没敢写。"到了2002年,有一个出版社让我写杨振宁传记,我就答应了。这次我先斩后奏,写了再说,幸亏杨先生没有发脾气。2003年首次出版时,即受到杨振宁关注,认为这是关于他的最好的两本传记之一。2004年杨先生回到清华,在书店里发现了我那本小书,他觉得还不错,但是有一些错误,所以邀请我去他那儿谈了几次,纠正了很多错误,后来就再版了。"为写作"增订版",杨建邺从2004到2010年三次采访杨振宁先生,对其1999年退休后的研究、生活,有比较多的了解,因此弥补了此前出版的所有杨振宁传记只写到其退休为止的缺憾。

  对杨振宁和翁帆从相识到走入婚姻殿堂,杨建邺专门以《上帝的礼物》章节进行了描写。2003年冬天,80多岁的杨振宁意外地得到上帝赐给他的一位安琪儿--翁帆女士。当时,许渊冲教授得知后表示祝贺,并送了他们一首诗:"振宁不老松,扬帆为小翁。岁寒情更热,花好驻春风。"大家还谈到法国大作家雨果和大画家毕加索80多岁还和18岁的少女相恋的事,振宁说他和毕加索不一样,毕加索是多次离婚又多次结婚的。

  2004年11月,杨振宁突然给极少数几位亲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告知他订婚的消息:"我发现现在已是一个成熟女人的翁帆,依然保有9年前致礼和我特别欣赏的率真。我最近写的一首关于她的诗,其中有下面的几句: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恒的青春!我也知道,虽然在岁数上已经年老,在精神上我还是保持年轻。我知道这也是为什么翁帆觉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接着,杨振宁又请大家关注下面的句子:"噢,甜蜜的天使,你真的就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苍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欣喜。"

传记人物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中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新增章节

  新版增加了10万字,对杨老1999年退休以后的研究、生活,尤其是与翁帆的结合有比较多的着墨,弥补了此前传记只写到退休为止的缺憾。《杨振宁传》中有一节名为《上帝的礼物》,详述了杨翁两人结婚的事情,以及这次婚姻带给杨振宁的改变。 杨建邺称,他采访了很多杨振宁的同事和朋友,"香港中文大学陈方正教授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觉得最感动的一件事是香港中文大学很早就想聘杨先生当荣誉博士,杨先生一直没有答应。因为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要当荣誉博士就要向英国学监鞠躬,杨先生不愿意鞠躬。香港回归后,杨先生立即接受了这个荣誉博士学位。"

  杨建邺自谦学识有限,对杨振宁的科学贡献写得不太理想,他期待有专业知识更强、写作能力更好的人,再写一本更权威、更具学术性的杨振宁传记。杨振宁笑言,如果他能活到120岁,就会给自己写一本传记。

在京首发

  杨振宁先生的最新传记《杨振宁传》于2011年9月15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京首发。

  杨振宁在几位科学家的陪同下,参加了首发式,而翁帆在清华读博,下午有课没有到场。

目录

  回首天外,脚踏实地(代序)

  第一章 幸福的少年时代(1922-1938) 一、出生的年代 二、在父亲留美的日子里 三、父亲归来 四、世外桃源和"似有异禀" 五、战乱中的奔波

  第二章 西南联合大学(1938一1945) 一、战火中的西南联大 二、大学生活 三、获得学士学位 四、研究生院 五、远渡重洋

  第三章 芝加哥大学(1945---1949) 一、寻找费米 二、来到芝咖哥大学 三、特勒的建议和获得博士学位 四、"我是很幸运的"

  第四章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1949-1966) 一、来到高等研究所 二、海外姻缘 三、规范场理论 四、宇称守恒定律的破灭 五、美好的合作与最终分手 六、物理学之美

  第五章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966-1999) 一、跳出象牙塔 二、更广阔的天地 三、统计力学中的辉煌 四、杨振宁与现代数学 五、另一个研究领域--物理学史 六、退休 七、香港中文大学

  第六章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1999一) 一、落叶归根 二、上帝的礼物 【附录】我的一些记忆 三、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四、冷原子研究 五、谈治学之道

  第七章 "有生应感国恩宏" 一、与祖国的联系 二、痛苦的决定 三、1971年的壮举 四、致力中国科学的发展 五、亲情和师情 六、与邓稼先的永恒友谊

  参考书目

  第一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