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杨允玺

2022-07-13 15:08:42 百科资料

杨允玺,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广东大埔,1724年(雍正2年)举人。杨允玺于1742年(乾隆7年)接替郝霪,于台湾担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

  • 本名 杨允玺
  • 所处时代 清朝
  • 主要成就 1724年(雍正2年)举人
  • 祖籍 广东大埔

人物简介

  杨允玺,号钦斋,广东大埔县百侯人。性孝友,早年能文,雍正元年(癸卯,1723)举于乡。二年会试下第,以知县拣发闽省。历署大邑有声,寻授浦城县。浦城当闽浙孔道,邮传络绎,应付裕如。革陋规,兴文教,弭盗安民,百废俱举。乾隆七年(壬戌,1742)调署台湾县。台有厝饷千余金,为郑氏据台时苛派。允玺详请豁之。台无土著,多闽粤人寄籍。生、熟番杂处其中,好勇斗狠,虽睚眦之忿,必操戈相向。允玺禁于未然,惩其已犯,风稍息。职满以疾归。台人立碑铭德。卒年五十七。以覃恩赠父梦时如其官。长子寿鼎岁贡生,任琼州府定安学训导。次子寿磐举人,任陕西郿县知县。

任期信息

  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

  前任:郝霪 ,台湾府台湾县知县,1742年上任

  继任:李淮浦

为官事迹

  乾隆壬戌年(1742),朝廷大员举荐其调往台湾府台湾县知县,为早期客家人赴台任职者之一。杨允玺在台任职前,台湾民众每年需交一千一百余两黄金厝饷,从郑芝龙窃据台湾时便开始征收,百姓怨声载道。郑芝龙是明清之际的福建南安人,初在海上起兵,后受明官职,至都督同知。1645年拥唐王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次年清兵入闽,不听其子郑成功劝告,不战而降,被迁往北方,1661年为清廷所杀。郑芝龙归顺清廷后,年年要征收黄金厝饷。杨允玺赴台后,为民请愿,最终获得豁免。

  1926年上海出版的地方史书《百侯杨氏文萃》中的"允玺公传",有一段记载杨允玺在台事迹:"乾隆壬戌,上官廉其贤,题调台湾县,台有厝饷一千一百余金,原郑芝龙窃据时苛派民间者。归诚后,以此项报部,定额征输,力请在上宪得蒙题豁。"台湾多福建、广东籍人,与本地土民杂居,族群之间、民系之间矛盾不断,斗杀时闻。杨允玺对此严加惩办。因此在其治台期间,境内帖然。杨允玺勤政爱民,任职期满时,本要为其升迁,但他因平日劳累过度,勘灾积劳,患上瘘痹症,不得不申请回乡调理,台湾百姓感其功德,立"去思碑"铭其恩。他抵家后,病情未见好转,却仍为乡里中有质成者排难解纷,不遗余力。

人物诗文

  乾隆庚辰年(1760)病逝,享年57岁。其著述有《延庆堂会课示文》,诗词有《春正偕同人游柯山三绝》、《为王父人日闭门谢客分爨独居即事二十三韵》传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