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材料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材料化学专业划入工学材料类 。
材料化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材料化学的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材料的合成与加工、结构与性能分析、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 中文名称 材料化学
- 外文名称 Material chemistry
- 专业代码 080403
- 授予学位 工学或理学学士
- 修学年限 四年
基本简介
材料的广泛应用是材料化学与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实验室具有优越性能的材料,
不等于在实际工作条件下能得到应用,必须通过应用研究做出判断,而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材料在制成零部件以后的使用寿命的确定是材料应用研究的另一方面,关系到安全设计和经济设计,关系到有效利用材料和合理选材。材料的应用研究还是机械部件、电子元件失效分析的基础。通过应用研究可以发现材料中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指导材料的改进和发展。 化学工程的发展基本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方面,经过归纳、综合,形成了以传递为主的三传一反的学科基础理论;另一方面,随着服务对象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的交叉渗透,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科学分支,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化学工程在这些新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不断推动自身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孵化出材料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资源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等学科分支,为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而材料化学工程是发展最快的新的增长点之一,成为当代化学工程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研究方法
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可分为经典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类。前者基本上采用化学方法
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后者主要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特别是最后的测定阶段常应用物理方法)来获取结果,这类分析方法中有的要应用较为复杂的特定仪器。现代分析仪器发展迅速,且各种分析工作绝大部分是应用仪器分析法来完成的,但是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仍有其重要意义。应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来查明材料的化学组分和结构的一种材料试验方法。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或离子)所组成,称为定性分析;测定各组分间量的关系(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称为定量分析。有些大型精密仪器测得的结果是相对值,而仪器的校正和校对所需要的标准参考物质一般是用准确的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的。因此,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是相辅相成的,很难以一种方法来完全取代另一种。
经典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独特化学性质,利用与之有关的化学反应,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定量化学分析按最后的测定方法可分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和气体容量法。
①重量分析法:使被测组分转化为化学组成一定的化合物或单质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重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
②滴定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完为止,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体积和浓度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③气体容量法:通过测量待测气体(或者将待测物质转化成气体形式)被吸收(或发生)的容积来计算待测物质的量。这种方法应用天平滴定管和量气管等作为最终的测量手段。
仪器分析根据被测物质成分中的分子、原子、离子或其化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有些方法仍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一定的化学前处理和必要的化学反应来完成。仪器分析法分为光学、电化学、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根据物质与电磁波(包括从γ射线至无线电波的整个波谱范围)的相互作用,或者利用物质的光学性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最常用的有吸光光度法(红外、可见和紫外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发射光谱法、荧光分析法、浊度法、火焰光度法、X射线衍射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放射化分析法等。
研究进展
酚醛树酯的合成,开辟了高分子科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纤维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认。后来,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应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进,使高分子化学得以迅速发展。各种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为现代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军事技术,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异而成本较低的重要材料,成为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高分子工业发展为材料化学的重要支柱。

20世纪是有机合成的黄金时代。化学的分离手段和结构分析方法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纷纷获得圆满解决,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有机反应和专一性有机试剂,在此基础上,精细有机合成,特别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自19世纪Fischer开创不对称合成反应研究领域以来,材料化学的不对称反应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1)手性源的不对称反应(chiralpool);(2)手性助剂的不对称反应(chiralauxiliary);(3)手性试剂的不对称反应(chiralreagent);(4)不对称催化反应(chiralcatalysis或asmmetriccatalyticreaction)。 传统的不对称合成是在对称的起始反应物中引入不对称因素或与非对称试剂反应,这需要消耗化学计量的手性辅助试剂。不对称催化合成一般指利用合理设计的手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量)或生物酶作为手性模板控制反应物的对映面,将大量前手性底物选择性地转化成特定构型的产物,实现手性放大和手性增殖。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使用催化剂量级的手性原始物质来立体选择性地生产大量手性特征的产物。它的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好,(R)异构体或(S)异构体同样易于生产,且潜手性底物来源广泛,对于生产大量手性化合物来讲是最经济和最实用的技术。因此,不对称催化反应(包括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反应)已为全世界有机化学家所高度重视,特别是不少化学公司致力于将不对称催化反应发展为手性技术(chirotechnology)和不对称合成工艺。
这将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动植物体内提取或天然化合物的转化来制取手性化合物。一般的化学合成只能得到外消旋混合物,须经烦琐的拆分后才能得到单一的手性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仅需少量手性催化剂就可将大量前手性底物选择性地转化为特定构型的手性化合物,故在手性化合物合成领域中最受关注亦最有实用前景。

而对于不对称催化合成,合适的手性催化剂的选择和合成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过渡金属手性络合物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为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产业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金属有机催化的立体选择性有机合成的应用研究在制药工业、农药和精细化学工业中将广泛应用,也是金属有机化学在新世纪中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 树状大分子作为一种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型合成高分子,由于其结构的高度三维有序性,分子量的窄分布性、分子结构的高度规整性,并且是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控制、设计分子的大小、形状、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新型高分子化合物。其高度支化的结构和分子内大量的空腔和表面密集的官能团分布,使其在催化剂的方面具有潜在的用途。
树枝状高分子高度有序的结构,与传统的合成或天然高分子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产物合成结构可控,单分散性好,可得分子量单一的产物。(2)溶解性好,外部官能团的性质决定其溶解性,可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合成水溶性、油溶性及两亲性的产物。(3)产物粘度小,一般合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粘度的极大值后再下降,但不同于传统的聚合物,在合成过程中不会出现凝胶化现象。这些优异的性能决定了其在催化方面潜在应用。

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是呈树枝状,内部含有大量的"空腔",分子的外部含有大量的活性功能基团。分子内部的"空腔"大小和外部端基的"数目"和分子之间的"尺寸"都可以进行严格控制,催化活性中心可以在树枝状大分子的外部,也可以在内部。 树枝状大分子除了分子本身的特殊结构外,还具有纳米尺寸,并能以分子形式溶解。在完成均相反应后,可以通过简单的分离技术将催化剂从反应产物中分离出来,即这类新型催化剂可以实现均相催化剂的固载化。大体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催化活性中心在核附近的树枝状大分子,另一类是表面含催化官能团的树枝状大分子。
这种树状大分子作载体的手性催化剂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结构的树枝状大分子,再将催化活性中心引入到树枝状大分子的不同位置,得到具有特定结构的催化剂。由于这类催化剂可以实现均相催化剂的固载化,还可以和纳米过滤技术或膜技术相结合来回收,克服了传统均相催化剂的缺点。


专业介绍
材料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设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领域的不断进展,作为新兴学科的材料化学发展日新月异。
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
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
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 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
发展状况
6.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化学
主要课程:化工原理、反应工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成型、粉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碳材料科学、材料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专业课程实验、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粉体工程。
材料化学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化学化工,材料,医药,食品,环境,能源和分析检验等领域和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化学和应用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
北京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大学 | ||
天津 |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科技大学 | 中国民航大学 | 天津城建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
辽宁 | |||
大连理工大学 | 辽宁科技大学 | 大连工业大学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辽宁大学 | 沈阳化工大学 | |
上海 | |||
上海电力学院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复旦大学 |
重庆 | |||
长江师范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 | 西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河北 | |||
唐山师范学院 | 廊坊师范学院 | 河北工业大学 | 河北大学 |
河北联合大学 |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 ||
河南 | |||
安阳师范学院 | 郑州大学 | 河南科技学院 | 周口师范学院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大学 | 南阳理工学院 |
山东 | |||
泰山学院 | 滨州学院 | 德州学院 | 齐鲁工业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国海洋大学 | 青岛农业大学 | 鲁东大学 |
曲阜师范大学 | 山东农业大学 | 济南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聊城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山东大学 |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 |||
山西 | |||
吕梁学院 | 太原理工大学 | ||
安徽 | |||
安徽大学 | 淮南师范学院 | 安庆师范学院 | 阜阳师范学院 |
淮北师范大学 | 安徽师范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江西 |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赣南师范学院 | 景德镇陶瓷学院 | 南昌航空大学 |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理工大学 | 东华理工大学 | |
江苏 | |||
苏州科技学院 | 盐城师范学院 | 常州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苏州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淮海工学院 | 南京大学 | ||
浙江 | |||
台州学院 | 中国计量学院 | 浙江理工大学 | 湖州师范学院 |
湖北 | |||
湖北工程学院 | 武汉轻工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 | 湖北大学 |
中南民族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湖南 |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中南大学 | 怀化学院 | 湖南工程学院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广东 | |||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
广西 | |||
玉林师范学院 | |||
云南 | |||
云南大学 | |||
贵州 | |||
凯里学院 | 遵义师范学院 |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四川 | |||
四川大学 | 四川理工学院 | 四川师范大学 | |
陕西 | |||
西北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安康学院 | 陕西科技大学 |
西安工业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宝鸡文理学院 | 咸阳师范学院 |
渭南师范学院 | |||
青海 | |||
青海民族大学 | |||
宁夏 | |||
宁夏大学 | |||
黑龙江 |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齐齐哈尔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吉林 | |||
吉林大学 | 吉林化工学院 | 吉林建筑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 |
新疆 | |||
伊犁师范学院 | 新疆大学 | ||
内蒙 | |||
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福建 | |||
泉州师范学院 | |||
甘肃 | |||
兰州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