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麓山寺碑

《李邕麓山寺碑》是200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书名 李邕麓山寺碑
- 页数 87页
-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出版时间 第1版 (2001年6月1日)
- 装帧 平装
图书信息
丛书名: 中国碑帖经典

ISBN: 780672009X
条形码: 9787806720097
尺寸: 29.2 x 20.8 x 1 cm
重量: 499 g
内容简介
《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唐李邕撰并书。唐开元十八年(七三○)立。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据《金石萃编》所载:『碑高丈七寸八、宽五尺三寸八。』额面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为官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后摆脱其形迹独创一格,有『书中仙手』之誉。李邕一生勤于临池,平生书碑有八百通之多《麓山寺碑》亦是其中的一件行书杰作。
行书入碑始于唐太宗,此举打破了历来篆、隶、楷入碑,而行书莫入的局面。但真正以行书入碑,并以行书名世的是李邕。
李邕的行书取法王字,却富有自己的个性。在用笔上。此碑硝峭利动健,迅疾跌荡,不同于王字儒雅散逸,恬淡洒脱;在结体上,他注重宏构,不斤斤于点画的位置经营,这同王字偏重精巧,讲究精微处的承接呼应显然是有差异的。要言之,王羲之的行书是在险绝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平稳,有一种湿润疏朗的风韵;而李邕的行书结构更为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大,恰如董其昌所评:『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李邕可谓是行书豪放派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其书对后世颜真卿、苏轼等书风的形成,无疑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媒体评论
《李邕麓山寺碑》简介
《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唐李邕撰并书。唐开元十八年(七三○)立。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据《金石萃编》所载:『碑高丈七寸八、宽五尺三寸八。』额面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为官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后摆脱其形迹独创一格,有『书中仙手』之誉。李邕一生勤于临池,平生书碑有八百通之多,《麓山寺碑》亦是其中的一件行书杰作。
行书入碑始于唐太宗,此举打破了历来篆、隶、楷入碑,而行书莫入的局面。但真正以行书入碑,并以行书名世的是李邕。
李邕的行书取法王字,却富有自己的个性。在用笔上,此碑峭利动健,迅疾跌荡,不同于王字儒雅散逸,恬淡洒脱;在结体上,他注重宏构,不斤斤于点画的位置经营,这同王字偏重精巧,讲究精微处的承接呼应显然是有差异的。要言之,王羲之的行书是在险绝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乎稳,有一种温润疏朗的风韵;而李邕的行书结构更为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大,恰如董其昌所评:『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可谓是行书豪放派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其书对后世颜真卿、苏轼等书风的形成,无疑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麓山寺碑》属李邕晚年之作,其书风渐趋成熟,全篇笔力苍健雄厚,结体开张,中宫紧缩,而每个字的笔画都似有向外扩张的力量。刘熙载在《书概》中评曰:『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二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在结字上峻峭欹侧,险中取胜,错落参差,奇崛多变,或正斜,或伸缩,或静动,或疏密,呈现出生动多姿、跌宕有致的意趣。
李邕曾告诫学书者:『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此明智之言,对于后世学书者无疑是一帖清凉剂。其实,李邕自己学书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实践其诺言的一生。
此册《麓山寺碑》系北宋最佳拓本。 张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