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李可胜

2022-07-03 02:22:18 百科资料

李可胜,博士、副教授、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副主任。1999年3月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5年9月,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TAFE开放学院短期进修;2010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现代逻辑。

  • 中文名称 李可胜
  • 国籍 中国
  • 职业 博士、副教授
  • 毕业院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科研项目

  2010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入中标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二批)项目"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10&ZD073),主持人为邹崇理。

  2010年,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事件特征的连动式语义组合机制研究》(10YJC740058)。

  2010年,201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专业+翻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GPA105020)。

  2010年,中标"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项目"The Concept of Nature","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设立。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面向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范畴类型逻辑研究"(第三研究者),编号09BZX046。

  2005年,安徽省教育厅青年教师重点资助项目"教学用语料库的建设与数字化外语教学研究"(主持人),编号2005JQW107ZD。

  2000年,安徽省教育厅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英汉汉英翻译的文体学研究"(主持人),编号2000jqw35。

论文

  "类型逻辑语法"(第二作者,《哲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意义、真值和真值条件:关于戴维森语义理论的一些问题",收录于《华东外语教学论坛(第四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事件的模型与计算:连动式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0年5月。

  "语言学中的形式语义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逻辑和语言研究的交叉互动"(第二作者,《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语篇意识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语义-功能的翻译教学观"(《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以符号学的意义理论诠释翻译中的'信'"(《皖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教材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合编,编写其中的两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本书为23省市教育学院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系列教材之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