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朱鹂

2022-06-30 01:36:41 百科资料

朱鹂(学名:Oriolus traillii)中等鸟类,体长23-28厘米。雄鸟绛紫红色,头、上胸及翼黑色。雌鸟上背及背部深灰色,尾覆羽及尾绛紫红色,腹部及下胸白而密布黑色纵纹。与鹊色鹂幼鸟的区别在上背灰色较深,下体白色较少且纵纹较粗。幼鸟比雌鸟色浅,喉显白。虹膜黄色;嘴蓝灰;脚灰色。

一般栖息于海拔较低的阔叶林内。常见于海拔600-4000米的丘陵和山区森林中的落叶林、混交林及常绿林。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以东至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及台湾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 中文名 朱鹂
  • 学名 Oriolus traillii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形态特征

朱鹂

  朱鹂雄鸟通体主要为深栗红色或玫瑰红色,整个头、颈、喉有的至前胸均为黑色或蓝黑色具金属光泽。两翅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尾为栗红色,但较背淡。亚种ardens绛紫红色而羽基绯红,不为其他亚种的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整个头、颈、喉和上胸暗黑色具光泽,但不及雄鸟辉亮。背、肩深栗红褐色,到腰和尾上覆羽转为栗红褐色或暗红色,羽缘栗红色。尾羽栗红色,中央尾羽和外侧尾羽外翈栗褐色,内翈淡粉红色。两翅黑褐色。下体胸、腹淡灰白色具暗色纵纹。老龄雌鸟在两胁常缀有深红色,有的胸腹为暗红色亦具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褐色或粉红色,具黑色轴纹,覆腿羽淡黑色。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下体较白而少灰褐色,两胁和胸缀有红色。

  虹膜淡黄到橙黄色,嘴灰色或铅灰色,脚、趾铅灰色或淡灰褐色,爪黄褐色,尖端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65-114g,♀64-84g;体长♂226-270mm,♀250-269mm;嘴峰♂25-31mm,♀22-29mm;翅♂139-151mm,♀131-143mm;尾♂100-119mm,♀100-116mm;跗蹠♂24-27mm,♀23-28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杂林、疏林草坡或果树林等。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

生活习性

  习性: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树栖性,留在树层,多在乔木冠层间或树枝间跳上跳下和来回飞翔,很少到地面和林下活动。有时加入混合鸟群。

朱鹂

  鸣声:清脆婉转而多变化,为圆润的笛音pi-lo-i-lo;叫声为粗重鼻音的kee-ah声,但不如黑枕黄鹂粗哑。也有甚似猫叫的mew声以及有似啄木鸟般的咯咯"笑声"。

  食性:杂食性。以昆虫、浆果、果实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繁殖方式

  每年4-7月间开始繁殖。营巢于树木侧枝上,巢呈碗状,像吊篮似的悬吊于侧枝末端。营巢材料主要为植物纤维和枯草。每窝产卵2-3枚。卵粉红色,大小为26-31mm×18-22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雏鸟晚成性。

朱鹂

亚种分化

朱鹂(4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朱鹂台湾亚种

  Oriolus traillii ardens

Swinhoe, 1862
朱鹂海南亚种Oriolus traillii nigellicaudaSwinhoe, 1870
朱鹂中南亚种Oriolus traillii robinsoniDelacour, 1927
朱鹂指名亚种Oriolus traillii trailliiVigors, 1832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朱鹂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