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2022-07-02 22:02:49 百科资料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吴),漆木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收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此双漆木屐是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表明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 中文名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 出土地 徽马鞍山朱然墓
  • 馆藏点 马鞍山市博物馆
  • 出土时间 1984年
  • 类别 漆木器

木屐样式

  此双漆木屐长20.7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屐齿为前后两个;系孔有三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彩绳早已腐朽不见。

漆木屐

  木屐主体刻凿完成后,工匠又在木胎上打灰腻,一面发黑漆,漆面光泽,另一面在灰腻中镶嵌细小的彩色石粒,然后上漆,磨平,露出点缀其间的彩色小石粒,使之呈现一定的美感。

木屐演变

时代样式说明
新石器时代 慈湖出土木屐 木屐在中国的出现,已有数千年历史。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为五孔木屐,另一件圆头方跟,开有六孔。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穿木屐者日益普遍。文献记载中孔子当年就穿过木屐。及至汉代,人们以脚踏木屐为时尚。东汉时出现了漆绘木屐。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应是由其发展而来。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活络木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文献中对此有诸多记载。而此时的木屐样式也富于变化。据说,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前后齿均可拆卸,便于登山,史称谢公屐。

唐朝

唐人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

唐代,木屐传到日本。现藏于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唐人刺绣《释迦如来说法图》中,佛前的多位弟子都穿着木屐侍立。
宋朝
穿木屐的宋人

  宋代,妇女因缠足之故,多不穿木屐。而男子穿木屐大都在雨天,充当雨鞋。穿着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画《归去来辞图》中有所描绘。明清时期之后,传统木屐慢慢淡出中国人的视线。

文物地位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文物背景

主词条:朱然墓

  朱然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南郊安民村,1984年6月被发掘。该墓为土坑砖窒结构的古墓,坐北朝南,墓道位于墓坑正南,为阶梯式。墓室位于墓坑中间,外侧总长8.7米,宽3.54米,自南而北分别为甬道、前室、通道、后室。地面有两层"人字纹"铺地砖,墓壁采用"三顺一顶"的砌法。甬道上有半圆形的拱顶和挡土墙,下砌封门砖。墓前室平面近正方形,有"四隅券进式"穹窿顶,顶上两侧有四个加固支撑的砖垛,后端有挡土墙。青灰色的墓砖上模印篆文吉语"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等等。墓内共出土了青瓷器、漆木器、铜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和6000多枚铜钱,根据其中木刺和谒上的文字记载,可推断出此墓为朱然墓。

  朱然及其家族墓的一系考古发现,再现了东吴名将朱然的风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的魅力。朱然墓的发掘,被认为是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日本国家电视台先后两次来朱然墓园拍摄大型文物系列片《三国万里行》和《中华五千年》,部分出土文物亦于1987年应邀赴日本巡展,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朱然墓出土的一双木屐,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此双木屐的出现,在日本反映很大,一些日本友人纷纷撰文探索日中文化的历史渊源。

  1986年,朱然墓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初,朱然墓园成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