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本草纲目彩图解析版

2022-06-26 19:10:52 百科资料

《本草纲目彩图解析版》是2010年11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

  • 书名 本草纲目彩图解析版
  • 作者 李时珍
  • 类别 中药
  •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彩图解析版)(套装共4册)》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本草纲目》金书约有190万字,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载方一万多个,附图一千多幅。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子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时珍出生于医药世家,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目录

  《本草纲目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草麻黄(麻黄)

  肉桂(桂枝)

  紫苏(紫苏叶)

  防风(防风)

  白芷(白芷)

  苍耳(苍耳子)

  玉兰(辛夷)

  葱(葱白)

  石香薷(香薷)

  柽柳(西河柳)

  辛凉解表药

  薄荷(薄荷)

  牛蒡(牛蒡子)

  野葛(葛根)

  柴胡/狭叶柴胡(柴胡)

  大三叶徣麻(升麻)

  桑(桑叶)

  菊(菊花)

  单叶蔓荆/蔓荆(蔓荆子)

  木贼(木贼)

  山芝麻(山芝麻)

  飞廉(飞廉)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知母(知母)

  栀子(栀子)

  夏枯草(夏枯草)

  栝楼(天花粉)

  芦苇(芦根)

  淡竹(竹叶)

  西瓜(西瓜翠衣)

  决明/小决明(决明子)

  鸭跖草(鸭跖草)

  谷精草(谷精草)

  密蒙花(密蒙花)

  青葙(青葙子)

  大叶冬青(苦丁茶

  清虚热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附录:"本草纲目附方"用药剂量对照

  《本草纲目2》

  泻下药

  攻下药

  掌叶大黄(大黄)

  狭叶番泻(番泻叶)

  库拉索芦荟(芦荟)

  芒硝(芒硝)

  润下药

  松子仁(松子仁)

  大麻(火麻仁)

  郁李(郁李仁)

  祛风湿散寒药

  重齿毛当归(独活)

  徐长卿(徐长卿)

  威灵仙(威灵仙)

  风藤(海风藤)

  石松(伸筋草)

  家蚕(蚕沙)

  油松/马尾松(松节)

  贴梗海棠(木瓜)

  青藤(青风藤)

  黄瑞香(祖师麻)

  枫香树(路路通)

  祛风湿清热药

  粉防己(防己)

  豨莶草(稀莶草)

  秦艽(秦艽)

  刺桐(海桐皮)

  络石(络石藤)

  ……

  《本草纲目3》

  《本草纲目4》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草木虫禽谷是中医养生的来源,中华国医素有"食药同源"之理念。食物的性能与药物的性能同源并致,包括"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内容,并在阴阳、五行、脏腑、

  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这对我们当代人在日常生活保健中运用百草养生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本书出版宗旨:让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百草,了解百草,从而科学利用百草养生,通过运用中医百草养生的方式来调养自身,使肌体阴阳平衡,五脏调和,气血畅通,最终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

  本草正名来源:主要依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参见历代中药别名文献和近代药用植物的拉丁学名,是其他中药本草所未见的编排体例。

  本草药方特点:主要参考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附方和主治以及多种国医本草的普济药方和历代名家药方,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扁鹊方》,华

  佗的《中藏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唐玄宗开元广济方》等,其中有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验方等;也包括现代中医药学的中医主治分类,如内科、外科、男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

  药膳养生特色:主要参考历代养生的文献,如宋代《图经本草》、((太平圣惠方))、《养老奉亲书》,元代饮膳大臣忽思慧著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元代医学家王好古编撰的《汤液本草》。明清时期饮食保健,也出现了一些野菜食疗类著作,扩大了食物来源,如明代汪颖编撰的《食物本草》及明正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明末宫廷插图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等重要文献。它们包括了中药本草的使用、药方的使用、炮制技术,总结了几千年"中华国医"传承的使用、养生保健、食疗的科学方法,这就是编写此书的特色意义所在。

  本书编辑风格:本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著完成,对明代李时珍的金陵版《本草纲目》进行重新的诠释,首先是删繁就简,精挑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其中包括"药膳养生方"进行了全新解密。

  本书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用图解的方式展示了300余种中药植物标本的栩栩如生形态奥秘,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药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百姓更容易阅读,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更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