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望洋兴叹

2022-07-03 14:56:38 百科资料

望洋兴叹(拼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庄子·秋水》。

该成语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后比喻因眼界大开而惊奇赞叹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无可奈何;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中文名称 望洋兴叹
  • 外文名称 feel powerless and frustrated
  • 拼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 近义词 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 反义词 妄自尊大

成语出处

  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叠民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后人根据上述文献中的"望洋向若而叹"提炼出成语"望洋兴叹"。

成语典故

  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的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和禁店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辣祝颂?整堡颈章个国家在四海之内,不是像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断寒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像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像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成语寓意

  河伯看到海洋而兴叹,是他走出了自我生活的狭隘空间。同样,人应从世俗狭隘的人间生活小天地的局限中走向无垠的宇宙自然,才挨婚禁市能拓宽知识视野,使个人从封闭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去认识宇宙自然的无穷奥妙 。该成语还告诫人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偏正式;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运用示例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和促壳辨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现代·鲁迅《而已集忧"天乳"》:"《顺天时报》载北京辟才胡同女附中主任欧阳晓澜女士不许剪发之女生报考,致此等人多有望洋兴叹之概云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